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评论频道>>主笔专栏>>丁海东

对首次防艾立法的两点期待

时间:2005-12-01 00:00:00  作者:海东青  新闻来源: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今天是第17个“世界艾滋病日”。昨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卫生部负责人在介绍我国近年来防治艾滋病工作情况时,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作为我国防治艾滋病的第一部专门法规,《艾滋病防治条例》目前已起草完毕。

这是一个大大利好的消息,说明我国的防治艾滋病工作将步入法治化的轨道。对于艾滋病立法,笔者有两点期待。

期待之一,艾滋病立法的进程应该提速。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已达4030万,较之10年前翻了一倍。11月28日全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透露,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逾13万例,而专家预言,到2050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将达50万。面对呈几何级蔓延的疫情,诚如卫生部负责人所言,艾滋病防治工作关系到民族素质、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兴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通过完善立法来防治艾滋病,才显得尤为迫切。

有一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立法对于防治艾滋病的作用。我国艾滋病患者的大面积感染肇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大规模有偿供血,最为典型的是河南省,不知情的农民在卖血的同时也在身上种下了可怕的病毒种子。目前我国约有7万人通过采供血渠道感染上艾滋病,占感染者总数的一半多,而这些感染绝大部分都发生在《献血法》施行之前。

1997年底我国颁布《献血法》,并于次年10月开始施行,该法对血站的设立管理、血液采集规程、献血者身体条件等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并且对非法采集血液、血站出售无偿献血血液,以及非法组织他人卖血等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正是通过严格的依法管理,使采供血渠道传播艾滋病的现象才得到了有力控制,现在传播艾滋病的主要渠道已从采供血转向交叉静脉吸毒和不洁性行为。由此我们相信,一旦相关法规及实施细则出台,疫情信息披露将更加准确、医疗资金拨付将更加到位、组织协调将更加积极。一句话,有了法律的武器,我们战胜艾滋病的信心将大大增强。

对于艾滋病立法的期待之二是,争取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参与艾滋病立法听证。受传统习俗等影响,艾滋病在国人心目中向来是个不洁的字眼,社会给予了艾滋病患者过于沉重的心理背负。虽然我们看到近年来从政府官员到普通义工到新闻媒体在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接纳艾滋病患者融入社会等方面所作的种种努力,但遗憾的是,现实中的艾滋孤儿照顾、艾滋困难家庭扶助等一系列问题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真正站到镜头前“现身说法”的艾滋病人也寥寥无几。

对于艾滋病的无知掩饰、讳疾忌医、自私贪婪比艾滋病本身更为可怕。而此次艾滋病立法,正是一次良好的契机,吸纳更多的艾滋病患者参与听证,可以更为广泛地听取他们的声音,更有力地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更大程度地唤醒他们身上的责任意识。我们期待着这样契机的早日到来。

[责任编辑:zywyaoyu]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