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安徽省,县委书记的岗位已成了腐败“重灾区”:定远县委书记陈兆丰,颍上县委两任书记张华琪、徐波,涡阳县委书记徐保庭等18个县(区)委书记因卖官鬻爵、贪污受贿、收受巨额礼金被查处。《瞭望新闻周刊》最近在这些县调查时,发现了一个令人痛心的“反差”现象——一边是贪官们大肆卖官敛财、劣迹斑斑,一边是绝大多数干部虽早有觉察却保持沉默;一边是贪官们一手遮天、飞扬跋扈,一边是绝大多数干部丧失批评之声。
有两个例子十分经典。一是原定远县委书记陈兆丰。陈在定远县委书记4年任期内,因卖官受贿900多万元被查处。该县一些干部的感触令人警醒:陈兆丰卖官受贿、来者不拒,“陈千万”的绰号早已街巷尽知,可为何多年无人举报?甚至县纪委在早已掌握斋朗乡书记周家银给陈兆丰行贿的确凿证据后,仍在“不正常地沉默着”。一是原县级阜阳市市委书记王汉卿。阜阳市许多干部说,连街头卖苹果的小贩都知道王汉卿卖官,可就是没一名干部敢于站出来揭这个“疮疤”。
就这样,“知情、有据而沉默”,成为这些县绝大多数干部对待贪官的一种普遍选择。
这种普遍选择的背后是什么呢?
《瞭望新闻周刊》作了大量座谈调查后,得出的结论是“六类心态”蔓延,导致沉默现象产生:一是一边痛恨腐败、一边同流合污。“他卖官敛财、我送钱升官”,双方的心愿都达成了,“参与了,不得不沉默”。二是“他腐他的,我过我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三是“县委书记权力过大,我批评他无异于以卵击石、怕遭报复”。四是眼下官场的“大风气”坏了,大家都“睁着眼装糊涂”、我何必做这个“出头鸟”?五是“同僚们都送钱了,我也送钱;他们都沉默了,我也沉默”。六是曾经“暗示过”、“试探性地”批评过,但不起作用,索性就沉默了。
依我看,上述六种心态,原因其实可以归结到一种:在这些县委书记主政的地盘上,他们是说一不二的绝对权威,与之沆瀣一气,便可“仕途光明”;虽不同流合污,但听之任之,亦可明哲保身;如欲举报上告,则无疑蚍蜉撼树,自取其辱。很显然,这样的县委书记与“土皇帝”已没有什么区别,什么中央决策,什么党章党纪,什么反腐倡廉,都已化为虚无,成为摆设,在他们的统辖下,腐败的“小气候”已经形成(即腐败已经成为这些地方的主流,这是据新华社记者总结吉林白山市系列腐败案件时提出来的),“逆淘汰”(也是据新华社记者的“发明”,指好人被压制,正不胜邪,恶势力占据了上风)成为必然。要打破这种“小气候”和“逆淘汰”现象,光指望这个县体制内的因素,光靠这个县本身的力量,无异于痴人说梦。
要想让“可怕的沉默”不再重演,办法只有一个:由上而下终结县委书记一手遮天、独断专行的权力,改革县委书记能够只要集中无需民主的现有体制,让民主和监督真正发挥作用。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