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理论局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6年7月版)与读者见面了,与以往三本读物一样,此书一问世,即如盛夏中的一股清风,以其观点准确、说理透彻、深入浅出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以其图文并茂、文字生动、通俗易懂激发了广大读者的兴趣。一气读完全书,一个原先模糊的印象在脑海中渐渐清晰起来——这是一本为我们党的大政方针作诠释、作解读的好书,是一册执政兴国理念的“说明书”。
大凡说到方针政策、说到思想理论,我们头脑中就会出现一个严肃、正经、呆板、拘谨的形象。而我们手头的这册“说明书”,恰似一个娓娓道来的布道者,将一些高高在上的严肃课题,化作了入心入耳的轻松话题,使人们在自觉不自觉之间倾听、理解、接受。这册“说明书”何来如此功用?我以为关键在于它很好地解决了四对关系。
一是专业和大众的关系。一般而言,理论总是专业的,它有着生涩难懂的外表,往往只为少数专业人士所掌握。而本书则在专业和大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比如,书中提出的20个热点问题,是从大众中来的——中宣部理论局为此专门到8个省市调研,又委托9个学校企业征集问题,广泛听取了青年学生、企业职工、农民、解放军战士和干部的意见,可谓是真正的理论难点热点;书中对20个问题的解答,又是专家学者的权威解答——4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起草和讨论修改,写出稿后又征求了20多个中央部门的意见,其权威性、准确性充分得到确保。如此自下而上提出问题,由上而下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专业与大众的“面对面”。
二是枯燥和鲜活的关系。人们常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确实,枯燥单调的理论阐述,与广袤有趣的生活经历,其反差常常是巨大的。人们常见的理论作品是,行文严肃生硬,论述冰冷缜密,标题一二三四,多不近人情,似不食人间烟火。然而,本书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在贯彻中央“三贴近”精神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全书架构上,所有20个问题中的小标题,均为设问的方式,似是代普通百姓提出的心头之惑;在写作上,全书语言朴实,文风轻松,短小精悍,以事论理;在版式编排上,书中配发了大量的图片、图表,并附有深度阅读篇目和相关链接。这样,从内容到包装上均讲究“读者为本”,使得原本艰深的理论交流一下子变得时尚鲜活、和蔼可亲起来。
三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通常,理论也是抽象的,从概念到概念,从分析推理到归纳总结,虽说充满了理性,不免有些冷漠。在《理论热点面对面(2006)》里,20个问题中一些关键词汇同样给人抽象的感觉:比如,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正确的政绩观等等,每一个问题似乎不用鸿篇巨制就难以论述清楚。但是,再往下细读,这种概念的抽象都被数字的生动和事例的具体所代替,尽管每一个问题的篇幅都不长,但读者看后不仅对这些新鲜概念有了感性认识,而且对其中深入浅出阐述的道理也会了然于心。如在论述如何理解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问题时,作者开门见山地列举了两组数字进行对比:世界上每生产4台电脑,就有1台出自中国的江苏,这让我们自豪;我们生产1台电脑只能赚10个苹果的钱,这让我们迷惑。由此引出“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的话题,并进而开始讨论“创新型国家”的大课题,衔接自然,讲解通俗,读者当然会倾心接受。
四是指导和引导的关系。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鲜明的,正如出版说明所言,是为了“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可以说,“理论指导”的意图和指向十分明显。然而,从本书的选题策划到编辑出版、从内容安排到四封装帧、从行文到标题制作,我们不仅看不到一般理论读物惯常的说教味、宣传腔,反而是循循善诱的平等解说、敞开心扉的坦诚沟通。这种充溢全书的化“权威的硬性的指导”为“非权力的软性的引导”观念,为本书名列畅销书榜、成为读者喜爱的理论书籍做了良好的铺垫。
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党一再宣示要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如何改进我们的宣传教育方式,以广大人民群众最容易接受的途径阐述和解说我们党的大政方针、执政理念,以赢得其了解、理解和支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课题。我想,《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通俗理论读物的出版和受到读者认可,为解决这一课题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标本。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更多这样的“说明书”。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