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评论频道>>主笔专栏>>李雪慧

难忘“井冈山三女杰”

时间:2007-06-22 00:00:00  作者:李雪慧  新闻来源: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6月9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党校第十八期学员按照教学计划的安排,前往革命摇篮地、有“天下第一山”之称的井冈山参观,进行体验式教学活动。参观革命纪念馆重温朱毛会师的历史壮景,攀上黄洋界遥想保卫战的隆隆炮声,行走山间小道体验红军挑粮的险峻艰辛,短短一日,井冈山在革命史上的峥嵘岁月和现实生活中的壮美风景在我们的脑海里深深地刻下了烙印。

举行完入党重新宣誓和向革命英烈敬献花篮仪式,我们全体学员徜徉在井冈山烈士陵园的雕塑园里,看一尊尊伟人雕像的英姿,听一段段井冈英烈的故事,思绪随之起伏,感慨何止万千。忽然,耳边传来同学芦庆辉轻轻的征询声:在井冈山,我认为贺子珍、伍若兰和曾志这三位女性最值得铭记。我当即点头称是,以为这一说法确确实实道出了我的心声。


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

贺子珍,生于1909年中秋,大革命前后入党并投身游击战争,是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女战士。1928年,贺子珍与毛泽东认识并最终结合,共同度过共产党人最困难的十年岁月,是中央红军长征中“三十女杰”之一。

斯诺在《毛泽东自传》附录的《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小传》中这样写道:“在外表看起来,毛泽东夫人贺子珍女士简直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少妇。其实,她的性格是非常活泼的。十年来总是穿着那一套红军的制服,皮带上挂着手枪;她曾与国民党的剿共军队对过阵,在前线上运伤兵。到后方去,调护病人,组织女军,而且,在北上战役中曾受过伤,甚至几乎送了性命……

她现在二十七岁,但反抗的火焰毫未消灭。在这八千英里的退却中,她受尽了人间的痛苦。受伤以后,先叫人抬着走,以后换人背着,用骡马驮着,到最后人和马全没有了,便只好步行。在长征途中又产生了一个小孩,她真是受尽痛苦的人了。”

确实,贺子珍的一生受尽了痛苦。长征出发前,她强忍悲痛,将年仅三岁的小毛留在了瑞金;长征途中,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抢救伤员,自己身受重伤;1937年赴苏联疗伤、学习,过了十年有苦难言的异国生活,其中包括一年的监狱;1959年曾与分别22年的毛泽东在庐山会面,此后,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得到去北京瞻仰主席遗容的机会;1984年在上海病逝。贺子珍与毛泽东生有三子三女,除李敏外,均早夭或失散。解放后,她的妹妹贺怡就是为了寻找小毛而在江西境内遭遇车祸而身亡的。

贺子珍的一生,是崎岖的一生,让人唏嘘,让人钦佩,从贺子珍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坚忍。

在井冈山烈士陵园雕塑园,众多的雕像中仅有两位女性,一位是贺子珍,另一位是伍若兰。伍若兰的名气不大,但其事迹可以惊天地,泣鬼神。

伍若兰1905年出生,湖南省耒阳县人。1926年参加共产党,1928年3月参加红军。伍若兰读书时就接受了马列主义,后受组织指派到耒阳地区开展农民运动。她工作大胆耐心,能说会写,行书写得很流利,朱德夸她还是个“作家”。1928年2月,由当时的耒阳县委书记介绍,伍若兰与朱德结婚。

在井冈山,伍若兰不光是一位优秀的宣传员,而且有“双枪女将”的美名,就是说她左右手打枪均能百步穿杨。她说过,她之所以苦练左右手射击,就是准备一旦右手被打伤,左手照样能杀敌。

1929年2月,在密林深处的寻乌县项山圳下村,正在休整的红四军主力被敌军突然包围,形势万分危急。为了军部和首长的安全,伍若兰急中生智,自己带领警卫排首先突围,吸引敌军,不幸被捕。得知是朱德的妻子,敌人把她押解到赣州,想从她的口中得到红军的机密。用绳子吊,用杠子压用辣椒水灌,施尽种种酷刑,都未能动摇伍若兰的革命信念。年仅23岁的伍若兰,于2月12日被杀害于赣州市的卫府里。凶残的敌人还割下伍若兰的首级,挂在赣州城门示众三天。

朱德一生喜爱兰花。1962年3月4日,朱德委员长重上井冈山。临下山时,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一盆井冈兰。

伍若兰的一生,是璀璨的一生,让人惋惜,让人崇敬,从伍若兰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忠贞。

在井冈山,心情最难受时莫过于参观小井中国红军医院旧址。正是在这里,我们听说了又一位红军女战士曾志的故事。

这是一座灰色的二层楼建筑,坐落在公路边。1929年1月底,井冈山军民第三次反“会剿”失利,敌军窜入小井村,烧毁了红军医院的这幢房子,将来不及转移的130多名重伤员威逼拷打后集体枪杀。这,成为当时担任红军医院党总支书记的曾志的永远的痛。

曾志,1911年4月出生。1923年考入衡阳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年秋进入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入党。她参加过湘南起义和井冈山的斗争。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她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建国后,曾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1998年逝世。

曾志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历经各种艰难困苦,但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如一,毫不动摇。土地革命战争期间,她的3个小孩或忍痛送人,或为筹集党的活动经费而被迫卖掉,为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延安整风时,她受到审查,始终抱定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讲一句假话,直到甄别平反。“文革”中丈夫陶铸蒙冤被迫害致死,她也遭到批判并被遣送到粤北农村劳动。面对种种磨难,她以顽强的毅力挺了过来。这位功勋卓著的老红军临终以这样的遗言告别人世:“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家里设灵堂,京外家人不要来京奔丧,北京的任何战友都不要通告打扰;遗体送医学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

在红军医院烈士墓地旁的一个无名小山包上,曾志的坟墓孤零零地伫立着,小小的墓碑上镌刻着“魂归井冈山——老红军战士曾志”几个字。这墓地就是遵照曾志的遗嘱而建的。凝望着这块简陋的墓地和普通的墓碑,无需更多的言语和说教。

曾志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让人赞叹,让人景仰,从曾志的身上,我们知道了什么叫信仰。

三位红军女杰,三个感人故事。这三位红军女杰身上,或坚韧不拔,或忠贞不屈,或坚定不移,不正是井冈山精神的真实写照吗?驻留在井冈山的时间虽短,但是我们的灵魂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得到了空前的净化。

(谷志斌/图)

[责任编辑:zywyaoyu]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