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评论频道>>主笔专栏>>王 琳

曝光老赖短信凭什么发给我

时间:2006-11-22 00:00:00  作者:王琳  新闻来源: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民事判决执行难是个陈年已久的顽症,各级法院因应“执行难”而开出的各类猛药,几乎隔三差五就能从媒体上见到,但疗效似乎总不见好。最新的一剂药方近日又由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法院隆重推出。据说因为长沙有名老赖屡屡逃避执行,还与法官玩起了人间蒸发的游戏,弄得天心区法院花费了一年时间,依然无法执行到位。为改变这种局面,该法院于11月19日上午抛出了一招“杀手锏”——将这名老赖的信息编成手机短信,发送给长沙市所有移动手机用户,并设大奖请全市人民共同举报老赖行踪。媒体很乐观地预测,“这下子老赖终于无处遁形,既要还钱又要丢人了”(11月20日《法制日报》)。

“执行难”与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联姻,看似一宗很有创意的改革举措。当年举国上下通缉马加爵的时候,如果侦查部门运用“短信通辑”,马加爵的落网时间也许还有提前的空间。我个人极赞同利用公共媒体来公布通缉犯的信息,因为通缉信息的公开,不仅可以让这些通缉犯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更重要的是,这些公共信息的披露还是满足公民知情权的需要。尽管我并不太愿意我的手机偶尔出现“警方怀疑××杀人、强奸嫌犯近日已潜入我市,请市民保持高度警惕。如发现疑犯请及时与警方联系”,但我仍然会感激这样善意的提醒。

而如果我的手机出现了一位跟我八竿子打不着的老赖的个人信息,我的第一感觉一定是“被(信)骚扰”了,而绝不会涌出“老赖终于无处遁形”的快感。想想看,乙欠丙一笔债务,法院判是判了,但却执行不了,这是你们三方的事情,关我路人甲何干?我一清白公民,既不欠谁的债,也不想被“信骚扰”,有什么理由让我被迫接受这所谓的“司法公益短信”?如今的“执行难”可不是哪宗个案上的难,假设天心区法院的这招“杀手锏”可以被认可,并进而推广适用,我们这些“移动手机用户”还不天天被“公益短信”强暴?

当然,当地法院不是没想到我的这一担忧,据说“为保证这一重大执行改革措施取得实效”,天心区法院还事先进行了近一年的合法性论证。他们的解决办法是,在向所有手机用户发送司法公益短信之前,先向所有手机用户发送宣传信息,宣传发布该信息的目的、意义,如果收到短信的手机用户不愿接收司法公益短信,只要向移动公司信息平台回复一个信息,就将不再向该手机用户发送执行案件财产线索司法公益短信。

这样的程序设计看似“人性化”,但仍然难以保障手机用户免受“信骚扰”的权利。为什么手机用户必须用回复“不”的方式才能拒绝此类短信,为什么不能让那些愿意接收此类信息的用户回复“是”来订阅这类“公益短信”?这就好像一位女士被“性骚扰”了,骚扰者还向她声明,如果你不愿意让我继续骚扰,那么你就得对我说“不”,而如果你沉默,我就认为你默许。很显然,让用户说“不”是在用户已遭遇“信骚扰”之后被强加的义务,它虽然一定程度上尊重了用户的自主权,但仍然显得霸道和无理。再者,从实践中看,一条短信所能容纳的文字信息毕竟是有限的,手机用户既需要辨别接收的类似短信是否属于朋友间的“恶搞”,更需凭借短信的有限信息去与生活中的老赖进行分析比对。以此看来,在让老赖“还钱又丢人”的终极效果上,短信公开比之现行的报纸或电视公开,并未有任何的优势可言。既如此,与其背负“信骚扰”的恶名来行所谓司法创新,何不干脆就交付给传统媒体来公开?这一创新的推行者都是法律专业人士,应该都清楚,哪怕是以公益为目的,也应对公民权利予以最大程度的尊重。我相信广大手机用户都乐于见到“执行难”的化解,我更相信,手机用户都不太乐意被“信骚扰”,哪怕那些短信高举着“公益”之旗。

[责任编辑:zywyaoyu]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