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时,两只‘恋家’的东北虎说什么也不肯进入运输笼,特别是圆圆,工作人员耗费两个多小时,尝试了鞭炮吓、冷水浇、美食诱等种种招数,均不能把它送上‘花轿’。最后工作人员对它们实施麻醉,两只东北虎在梦乡中才被送入了笼箱。”
这是11月16日,一家媒体记者对我国赠送韩国的两只东北虎启运状况的描述。记者欣赏、快乐的语句,不禁勾起了我儿时的相似记忆:杀牛时,牛会流下眼泪,旁边的群牛会一齐发出凄惨的嗥叫。后来从专家那里知道,就连最笨的猪被宰杀时,屠宰场待宰的猪也会背过身去,本能地躲避,有些猪还会浑身颤抖。我想,老虎不入笼或许不仅仅是不愿意受到笼子的约束,而是它已预知即将远走他乡的命运。作为“东北虎”,如果它可以随意迁徙,或许就没有东北虎这个族群了。
报道还说,1994年,我国曾赠送韩国两只东北虎,由于有个“翘屁股”的动作一直不会,它们至今未能生育。这一消息的侧面解读是,在新的生存环境里,老虎丧失了它作为猛兽的本能。是养育经验不足,还是离群的老虎无处学习,抑或是老虎根本就不适应新的环境?无论是哪方面的问题,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首先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中外文明,自古以来都认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印度教尊重生命反对杀生,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而另一方面,人从动物界独立的历史也是一个“人类中心论”的过程,为了自己的次要利益,人类可以毫无顾忌地伤害动物的主要利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更多地停留在口号上。
1854年,印第安部落首领希尔斯致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要是没有动物,人会怎么样?假如所有的动物都不存在了,人会孤独而死。因为发生在动物身上的事会很快降临到人身上,所有生物都相互关联。”这个地球不再是我们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而是我们从后代那里借来的。如果我们不加以保护,毁灭的不仅是动物,还有人类自身。
其次,赠送濒危动物的做法可能不科学、不够负责任。社会上的一些放生活动,由于放归处并不适宜该动物生存,可能会造成动物的死亡;而有些动物的迁移,又会打破移入地的生态平衡。即使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那也只能是人的愿望,未必符合动物的实际需要。最好的保护,当然是为动物提供原生态的生存环境。而在当前,只能是择要而行:保护物种,恢复生态系统。当然,更普遍的还是改变对待动物的基本方式,根除“吃猴脑”、给活禽注水之类恶行,不再麻木地咀嚼野生动物园内血淋淋的“狮羊斗”。
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食物,它们也有智慧、情感和独特的个性。试想一下,动物所遭受的痛苦,是否就比人这个高级动物的痛苦更不值一提?动物并不是生来就必然要受到虐待。如果人类能够容忍自身施于动物的折磨而没有道义上的亏欠,是不是一种麻木?会不会进而容忍人群之间的屠杀呢?如果社会不对虐待动物的恶行加以限制和惩罚,恶行是否会扩张蔓延到人类自身呢?
我支持两国政府和人民间的一切友好活动。相信这两只老虎会受到韩国人民的喜爱,增进中韩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但如果从动物保护的角度看,从妥善处理人与自然这个全世界的共同课题看,我们似乎可以尝试其他方法,而不要去打扰老虎熊猫们了。它们不是我们的支配物。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