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评论频道>>主笔专栏>>王守泉

医改:是面向计划还是面向市场?

时间:2005-12-08 00:00:00  作者:王守泉  新闻来源: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一位老人在哈尔滨某医院住院66天,住院费用139.7万元,平均每天2万多元;自费买药400多万元,一共花了550万元。其中的怪事很多:一天的输液量将近一吨,共做了588次血糖分析,299次肾功能检查,379次血气分析,化验血糖输液1692次,输血968次,恶性淋巴瘤病症禁用药物“珍怡”每天都有使用记录。病人8月6日去世,但8月8日还有检验单……

饱受舆论指责的医疗弊端,在这个极端的事件中彻底曝光了。无论医院和医生有多少苦衷,我们都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医疗改革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了。而对医疗如何改革,必须来一场集体研究和会诊,而不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不再仅仅是医疗卫生机构的事。

我认为,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医改究竟该面向计划还是面向市场的问题。多年来,医疗改革就在这二者之间左右摇摆,既想解决多数百姓看得起病的问题,又让医院处于市场经济的时代洪流之中;医院既要遵循计划管理,又要按市场运作,医院搞不活,医疗问题多,改革也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

传统的医疗制度基本上是由国家和集体统一管起来,尽管水平较为低下,但突出了公平性,缺点是投入不足,投入的宏观效率极其低下,最终因财力困难而使制度难以为继。改革开放以来,工业企业、文化教育都进行了面向市场的改革,但医疗机构却基本停留在计划管理的模式下,政府部门出台了众多法规政策,又是医药分开,又是药品公开招标,甚至连不同级别的医院每个项目该收多少钱都规定了:比如一张病床该收多少钱(不如地下室旅馆)、一次输液多少钱。医疗机构的制度也上了墙:不许医务人员收取红包,不许收取药品回扣。哈尔滨天价药费事件表明,这些治标不治本的规章制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我们经历过经济领域的“双轨制”。面对灵活多变的市场,实行计划模式的国企陷入混乱,管理者监守自盗、巧取豪夺,企业举步维艰。最终的出路只能是无论国企私企,大家一齐走向市场。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经济里,试图让医院保持在旧有体制下,出现哈尔滨这家医院的混乱局面就不足为奇了。有鉴于此,我认为我国应进一步推进医疗机构的市场化改革。

当然,市场也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医疗完全交给市场,由于转轨变型中的我国社会贫富分化很大,各地财政力量不平衡,普通老百姓看不起病的现象会进一步扩大,医疗仍然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尤其是,在总的方向上,我国医疗服务事业的目标是以公益性为主,相当数量的医疗卫生服务项目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在发达国家,这一任务都是由公共财政承担的。这一点,我们眼下还难以做到。下一步的改革,就是要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力度,改革经营和监管体制,分设公益性和盈利性医疗机构,使不同类别的医疗机构各尽其能,充分发挥各类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又要避免公费医疗机构浪费医药资源,确保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享受基本的医疗服务。

[责任编辑:zywyaoyu]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