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评论频道>>主笔专栏>>郑海啸专栏>>最新文章

抓住那条鲶鱼

时间:2019-11-21 09:16:00  作者:郑海啸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核心提示:

  ·鲶鱼,只是让沙丁鱼在“左冲右突,四处躲避”中得以苟活,但,我们是人啊,“苟活”怎么够?所以,我们要抓住那条鲶鱼,炖茄子,吃掉

  据说,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由于过于密集,容易窒息而死。于是有人在其中放入一条鲶鱼,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其实,这所谓的鲶鱼效应非常可疑。有学者文章指出,鲶鱼效应的主体内容存在致命瑕疵:鲶鱼属于生活在江河湖等淡水水体中的鱼类,而沙丁鱼则属于海洋咸水鱼类,运输沙丁鱼需要使用海水,将鲶鱼放入海水将导致鲶鱼死亡,根本不可能出现两种物种共生并相互影响的情况。就连百度百科都提醒我们:目前关于鲶鱼效应的描述都是中文,并没有确切的外文文献引用可以说明其出处是国外,且没有数据表明其在实践中的有效性,请读者斟酌采纳。

  但是,有不少人觉得自己对这一效应心领神会,有独得之秘。在一个单位,有一两个人心术不正,欺下媚上,两面三刀,打小报告,不讲业务只讲关系,这样的人,照理说应该被淘汰出局才对,但是,某些人却认为这样的人正是“鲶鱼”,可以保持单位的活力,是不可或缺的。

  美国的普林斯顿大学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单位。光是它的高等研究院,70年里有20多位学者获得诺贝尔奖,世界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42位得主,就有29位曾在高等研究院工作或者访问。这个单位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是爱与宽容,而不是巧妙运用鲶鱼效应。安德鲁·怀尔斯教授,9年不出一篇论文,静心研究,解决了困扰世界数学界360余年的难题——费马大定理。更为我们熟知的,是博弈论大师纳什的故事。纳什当年在普林斯顿,是一个很少听课的学生,同学们对他的印象,一是喜欢吹着口哨在校园闲逛,二是在咖啡时间过后还自个儿躺在咖啡室茶几的玻璃板下面发呆。但是纳什在30岁之前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学术成就。就在接近30岁的大好年华,病魔袭击了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逐渐使他变成了一个废人,他不得不辞去了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教职。后来普林斯顿接纳了他。在别的地方如果你行为古怪,会被当成疯子,可是在普林斯顿,人们会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亲人和普林斯顿的爱心,和长期的医疗相结合,终于浇育出花朵。经受了病魔30多年的折磨后的1994年,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试想,如果在普林斯顿大学也有一两条“鲶鱼”,无论是安德鲁·怀尔斯教授还是纳什,都是待不下去的。鲶鱼,只是让沙丁鱼在“左冲右突,四处躲避”中得以苟活,但,我们是人啊,“苟活”怎么够?所以,我们要抓住那条鲶鱼,炖茄子,吃掉。

[责任编辑:贾潇]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