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检察>>检察文化>>新书架

情理法与中国人

时间:2011-12-05 11:27:00  作者: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书名:情理法与中国人

  作者:范忠信 郑定 詹学农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以轻松幽默的语气、丰富多彩的案例故事、富于思想智慧的分析,试图以一个社会生理学家或病理学家的视角,初步解剖分析古代中国法律观念,试图破解中国法律文化的遗传密码,并试图阐明传统法律智慧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启示。

  本书特别有助于青年学子初步理解中国文化、法制与社会的“遗传”特征。它可以作为各类高校哲学、法学、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甚至包括理工科)本科生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参考读物,更可以作为上述专业研究生修习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时的教学参考读物;也特别适合其他国学或文化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范忠信, 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曾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委员兼科研处长、法律文化研究院院长、法律史重点学科负责人、博士生导师,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法制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并为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和奖章,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当代中国法学名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情理法与中国人》(合著)、《中国法律传统的基本精神》、《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等多种。在《中国社会科学》等多种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郑定,1963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自1986年起在人民大学工作,曾任法学院院长助理、副院长、《法学家》杂志副主编,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著有《中国法制史研究通览》、《台湾的经济发展与法律调整》、《情理法与中国人》(合著)等。2007年10月26日病逝,卒年44岁。

  詹学农,1959年生,湖北英山人。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获史学学士、法学硕士学位。先后任职于郑州大学、国家民政部和中国新兴集团,现为中国嵩海实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参编了《中国乡镇政权建设》、《灾害管理》等书,发表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法理篇

  第一章天理、国法、人情三位一体:法的概念 /

  从“灋”说起 /

  法即赏罚 /

  国法与王法 /

  法与天理 /

  “法不外乎人情” /

  情理法兼顾 /

  “情理”与“人情” /

  第二章家长的手杖:法的作用 /

  定分止争 /

  规矩、绳墨、权衡 /

  驱人向善 /

  救乱起衰 /

  统一大脑,均平才智 /

  管人与管事的差异 /

  第三章牧师与刽子手:“德”与“刑” /

  “教化派”与“刑威派”:共同的“准则法” /

  “技术法”的差别 /

  差别的原因 /

  第四章“非礼,是无法也”:“礼”与“法” /

  “礼”和“法”:各有两重含义 /

  “礼”就是法律 /

  “礼”未必是致刑之“法” /

  第五章良心与后果的权量:法律与道德 /

  从赵娥小姐说起 /

  礼法关系问题的产生 /

  立法应符合道德 /

  法律应合何种道德 /

  司法:屈法律以全道德 /

  司法:宁屈道德不枉法律 /

  第六章“有治人无治法”:贤人与法律 /

  “君子者,法之原也” /

  远水难解近渴 /

  法的绝对价值比贤人低 /

  刑事篇

  第七章孝道与刑法(上):悖法行孝,君子无刑 /

  纵容犯罪的大孝子 /

  从徐元庆到施剑翘:抗法复仇 /

  孝子不可刑,君子不可辱 /

  畏法不复仇,君子所不齿 /

  复仇的限制与禁止 /

  子为父隐,也是孝行 /

  第八章孝道与刑法(下):不孝之罪,刑之无赦 /

  “不孝”为元恶 /

  与仇人私和 /

  “干名犯义” /

  “供养有阙” /

  “别籍异财” /

  “委亲之官” /

  “诈称父祖死亡” /

  “冒哀求仕” /

  “匿不举哀” /

  “居丧嫁娶作乐,释服从吉” /

  在父祖被囚时嫁娶 /

  犯父祖名讳 /

  违反教令 /

  第九章服制与刑罚:准五服制罪 /

  亲属关系中的“差序格局” /

  依服制定罪量刑 /

  亲属相杀伤 /

  亲属相殴相骂 /

  亲属相奸 /

  亲属相盗 /

  第十章“仁政”与司法:“仁者之刑” /

  “志善者免” /

  存留养亲与承祀 /

  矜老恤幼 /

  秋冬行刑 /

  民事篇

  第十一章“无讼”:一个永恒的梦 /

  双面陶像的启示 /

  无争讼便是天堂世界 /

  几千年的中国梦 /

  第十二章“贱讼”:因噎废食的评价 /

  有讼的原因 /

  古人眼中的“讼” /

  讼与“面子”“族望” /

  恶讼的有趣逻辑 /

  讼与政绩 /

  《戒讼说》 /

  第十三章“息讼”:以不变应万变 /

  德教感化以绝讼源 / 多方调解以消讼意 /

  惩罚讼徒以儆效尤 /

  “各打五十大板”之理 /

  以不变应万变 /

  第十四章“辨讼”:“名分之前无是非” /

  纷繁“名”与“分” /

  权利义务生于名分 /

  “名分之前无是非” /

  第十五章“决讼”(上):伦理关系重于财产关系 /

  古人亦有所有权观念 /

  伦理关系重于财产关系 /

  “通财合食” /

  “违禁取利” /

  酌情偿债 /

  第十六章“决讼”(下):情、理、法兼顾 /

  法律多元,伦常一贯 /

  依“礼”决讼 /

  依“人情”决讼 /

  依“理”决讼 /

  王法、家法及其他 /

  原版后记 /

  附录《情理法与中国人》:蹒跚学步法史路 /

[责任编辑:zywwqs]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