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检察>>基层快讯

湖北襄阳襄城区:司法救助帮助贫困家庭重启生活

时间:2020-08-12 14:27:00  作者:张天羽 严婉莹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图为小昆寄来的求助信。

  正义网襄阳8月12日电(通讯员张天羽 严婉莹)“谢谢检察官叔叔给我们一家的帮助,我将来一定会好好学习,长大像你们一样成为能帮助别人的人。”日前,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将6000元的司法救助金送到远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敦坊村的未成年人小昆手中后,小昆朴实而又真诚地说。

  一封特殊的求助信

  2020年6月17日,一封特殊的求助信被送到襄城区检察院检察长张晶的办公桌上。

  “爸爸开车出了事,妈妈不在了,我十分难过。现在爸爸待在家里,没有工作,我和姐姐还想继续上学,希望检察院的叔叔阿姨能帮帮我们。”信件中,10岁男孩小昆讲述了自己家庭的悲惨遭遇。

  原来,2019年,小昆的父亲在驾车时发生一场车祸,小昆母亲当场身亡,这场事故给小昆和他姐姐的人生带来彻底的改变。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绝不能让案件致使一个未成年人的家庭破碎,让孩子无学可上。”在读完小昆的来信后,张晶立刻安排第五检察部检察官迅速核实情况,按程序启动司法救助工作。

  不起诉决定开启救助困难家庭之路

  事实上,在小昆来信之前,检察机关对这一困难家庭的关怀已经在路上。

  2019年12月25日凌晨4时,小昆的父亲武某驾驶一辆重型货车在高速公路追尾撞上一辆停靠在应急车道的货车,导致坐在副驾驶的小昆母亲当场死亡。

  经交警部门认定,武某对此次交通事故负主要责任。随后,武某因涉嫌交通肇事罪被移送至襄城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承办检察官在审查该案后认为,武某事发后留在原地,有自首情节,自愿认罪认罚。同时,由于对方事故车辆对事故负有一定的责任,武某也获得了被害人近亲属谅解。

  另一方面,武某所在村组出具证明,证实其长期表现良好,这次事故造成其妻子死亡,再加上其父母年迈,体弱多病,两个孩子年幼,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这是一起特殊的交通肇事案件,受害者是肇事者的妻子,妻子死后,武某就成了这个家庭生活来源的唯一支柱,对其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从轻处理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缓解家庭压力,根据我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我院依法对武某作出不起诉决定。”办案检察官表示。

  司法救助帮助小昆一家重启生活

图为襄城区检察院检察官实地查访小昆生活情况。

  在收到小昆的求助信后,襄城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检察官立即驱车奔赴山西省太谷县敦坊村进行实地查访。

  病床上的老人,精神不振的男子,还有两个尚处年幼的孩子,检察官在实地查访后确认,车祸之后这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失去妻子的武某也遭受重大精神打击无法外出继续运输工作,只能打零工维持生计。

  “想到可能连学都上不了了,我心中特别害怕,不知道自己和姐姐以后会怎样。”小昆向检察官吐露了心声。

  第五检察部检察官走访了小昆所在的学校和村委会,了解到小昆之前在学校一直成绩优异,性格活泼机灵,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但突然的家庭变故导致小昆变得越来越沉默,并且可能有辍学的风险。综合以上情况,该院认为小昆符合申请司法救助条件。

  鉴于该案案情存在特殊性,小昆既是犯罪嫌疑人的子女又是刑事被害人的子女,为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2020年7月22日,襄城区检察院召开了关于是否对小昆开展国家司法救助案的公开听证会,就该案充分听取当事人律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人民监督员的意见。

  听证会上,承办检察官详细介绍了该案案情和小昆的家庭情况,参会人员围绕案情询问后,一致同意检察机关向小昆发放司法救助金,并对司法救助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为因案致困、致贫的当事人办理国家司法救助、发放救助金,有效帮助申请人走出生活困境,为困难群众送去检察温暖,充分体现了‘国家有正义、司法有温度’的救助制度效益,这样的做法非常好。”政协委员郝咏菊称赞到。

  会后,该院立即为小昆启动了司法救助绿色通道。当检察官将6000元的救助金送到了小昆的手中,孩子的脸上又浮现出充满希望的笑容。

  “办好每一起司法救助案件,尽力去守护每一个因案致贫、因案致困家庭的希望之光,是我们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我院还将继续拓宽司法救助渠道,对当事人多问一句、多帮一把,使群众在感受到法律公正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司法的温情。”襄城区检察院第五检察部负责人陈忠表示。

  

[责任编辑:杨晓]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