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恩施1月5日电(通讯员王玲)“他现在身体恢复了很多,自理能力也越来越好,我的压力小了不少,我感觉生活又多了一些信心,特别感谢你们对我们的帮助。”日前,湖北省利川市检察院检察官在回访一起因交通事故而申请刑事申诉的案件时,当事人陈某拉着检察官的手连声谢道。
“案结事了,事心双解”一直是该院第五检察部的目标追求。该部始终坚持以新时代“枫桥经验”为引领,秉持初心、同理心、暖心交融的“三心”理念,致力矛盾化解,持续打造“利检尚和”控申品牌,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抓实案件审查,以初心守护公正
“通过你们专业的分析和耐心解释,我现在明白了,我接受你们的处理决定。”在一起刑事申诉案件公开听证会现场,吴某终于放下多年心结。
此前,因不服父亲被人故意伤害致死一案的判决,吴某向利川市检察院提出申诉。“原案发生在二十多年前,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潜逃二十余年才被抓获归案,被害人家属要求严惩的意愿强烈,为让当事人消除疑虑、解开心结,将案件脉络梳理清楚、审查充分,针对当事人提出的疑问一一进行有理有据的充分回应才是重中之重。”受理案件后,检察官舒友均第一时间意识到。
随后,检察官调阅原案卷宗,走访侦查机关,询问原案件承办检察官的意见,对事实证据进行全面审查。结合具体案情,检察官围绕构成故意杀人罪还是故意伤害罪进行了充分的辨析,并系统把握刑法修改前后对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不同规定,准确判断定性和量刑是否准确。此外,还多次实地走访,听取申诉人吴某的意见,了解其家庭情况。
以问题为导向,全面审查案件后,该院认为原案判决并无不当,遂通过公开听证的方式,就案件的办理经过、事实认定、证据情况、法律适用进行了阐述和说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慰吴某解开心结,重新开始生活,最终获得吴某的认可和理解。
申诉案件办理是对依法办结案件的再审查和再救济,是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该部始终保持强监督、守正义的初心,重视首办环节,以“两查两清”的工作法,着力审查案件事实证据、法律适用,弄清当事人基本现状、心理症结,以清清楚楚的事实、有理有据的解答、实实在在的公平公正维护法律权威,守护群众信任。
“如我在诉”治重化积,多元施策促实质化解
人无难事不信访,对来访者释放最大的善意,以一颗同理心去深入了解、感同身受地倾听变得尤为重要,也才能真正做到想来访者之所想、急来访者之所急,找准问题根源,实现办案效果最优。
“检察官向我们解释了案件办理的情况,我相信检察机关会公正处理我们的案件,我愿意耐心等待案件办理的结果,并且不再继续信访。”在听证会现场,黄某当场签订了息诉罢访协议书。
因不满公安机关对其父亲的刑事立案,认为是以刑事手段插手经济纠纷,黄某曾持续向多部门上访。该案涉及民刑交叉问题、定性疑难,信访人情绪激动,化解难度大。2022年初,利川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周晓为决定亲自包案办理。“信访人之所以情绪激动,主要还是存在对政法机关的不信任。必须要把案件办扎实,以事实和法律说话才能让他信服。”遂联合多部门对信访人进行接访,抓住案件的关键症结,并协调侦查机关让案件尽快进入审查起诉环节。同时,针对信访人提出的诉求举行公开听证,将案件办理进度及时通报给信访人,并向其强调检察机关严格依法办案、维护公平公正的态度,最终信访人愿意息诉罢访。
在化解积案过程中,该院始终坚持因案制宜、多元施策的工作思路,灵活运用领导包案、公开听证、借力借智等手段,提升化解措施的针对性、有效性、综合性,坚持一体化办案机制,对内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对外加强同政法委、法院、公安等部门的沟通联系,形成化解合力,推动纠纷实质性化解。
能动履职,让司法温情抚慰受伤的心灵
“现在两个孩子虽然没有了父母的关心,但是有党和政府的关心也成长得很好,我们一定将两个孩子好好抚养。”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许大爷又重新找到了坚强起来的动力。
2022年5月,许大爷焦急地走进检察院:“我儿子今年因意外去世,儿媳几年前离家出走,没尽过监护责任,现在两个孙子由我和老伴照顾,我想申请检察机关支持我们起诉变更孩子的监护权。”
支持起诉的案件顺利办结,但是两个小孩的处境却一直牵挂着检察官的心。经持续跟进了解到,在撤销监护权后,法院判决孩子母亲每月支付两小孩各735元的抚养费,然而一纸判决却始终未获执行,两位老人带着孩子,生活陷入困难。
该部认为该案符合司法救助条件,遂主动上门收集资料,迅速为其争取到司法救助金。解燃眉之急的同时,检察官又帮助许大爷为两孩子申请认定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解除后顾之忧。
在办案中发现救助线索,在救助中促进案件办理,该院始终坚持全局思维,广拓线索来源,充分利用联合救助、社会救助进行综合帮扶,向困境中的人们传递司法温情。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利川市检察院第五检察部始终秉持为民情怀,善作善成,止于至善,守好“窗口”、架好“桥梁”,持续传递司法关怀,提升履职水平,更好服务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