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检察>>检察资讯

公益诉讼守护传统侗乡村落 消除"守着金饭碗讨饭"现象

时间:2019-03-28 16:20:00  作者:杨远超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正义网黔东南州3月28日电(记者杨远超)位于贵州省东南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全世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多样、最集中、又最富于原生态特质的地区,目前全州共有409个传统村落,占全省的56.41%,占全国的5.97%。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可以说是黔东南老百姓的“金饭碗”。

  然而,黔东南州检察机关在工作中发现,很多传统村落保护不力、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容村貌受损、环境污染严重,影响村民增收,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这一现象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为全面落实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黔东南州检察机关主动服务大局,顺势而为,创新性地将保护传统村落纳入了公益诉讼工作范畴,用公益诉讼牢牢守护黔东南州传统村落,让公益诉讼成为黔东南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建设大美黔东南的强大动力和坚实保障。 

  “你们提出的诉讼请求我们都认可” 

  2019年2月27日,由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检察院起诉的榕江县栽麻镇政府怠于履行传统村落保护职责行政公益诉讼案,在榕江县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在庭审中,被告表示:“你们提出的诉讼请求我们都认可。” 

  榕江县栽麻镇境内的传统村落宰荡侗寨和归柳侗寨,近几年来由于未落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控制性保护措施、缺少正确引导,导致该村村容村貌遭受严重破坏,村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过去两个村寨游人如织、宾朋满座的热闹景象一去不复返,村民的收入也减少了,老百姓对此意见很大。栽麻镇政府存在怠于履行对中国传统村落宰荡侗寨和归柳侗寨保护职责的行为,致使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持续处于受侵害状态。

  2018年5月7日,榕江县检察院向榕江县栽麻镇政府发出《检察建议书》,两个月后,宰荡、归柳两个侗寨遭受严重破坏的问题未能得到解决。2018年12月28日,该院向有管辖权的黎平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 

  庭审中,被告栽麻镇政府负责人当庭认可了检察机关提出的诉讼请求,并表示,该案起诉后,该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制定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方案,认真开展对辖区内的中国传统村落进行整改,目前各项整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成效。

  黎平县人民法院支持了该院的全部诉讼请求。该案是2018年黔东南州检察机关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行动以来,提起诉讼的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也是全国检察机关保护中国传统村落依法提起的首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 

  该案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点赞。人们自觉配合政府的整治工作,拆除了与传统村落不协调一致的蓝屋顶,换上了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青瓦;政府和村民共同出资对原有的砖房进行“穿衣戴帽”;贫困户摇摇欲坠的传统民居得到了危房改造资金,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村寨的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两个村落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一纸检察建议解决全县传统村落排污不畅问题 

  2018年7月,雷山县检察院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该县42个中国传统村落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处于“停摆”状态,导致传统村落排污不畅,村落卫生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该院经查发现:2017年年初,涉及乌东村等42个中国传统村落的雷山县8个乡镇人民政府与相关企业签订了传统村落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约定总工期均为90天。但截至2018年7月底,合同约定的项目均未竣工验收,均未投入使用,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置终端均未建成,村民生活污水随意排放至周围环境,生活垃圾处置严重滞后,有的村生活垃圾处理设备未配置到位,有的村生活垃圾清运不及时,导致村内垃圾箱堆满各种生活垃圾长期未得到清理、外运,垃圾箱周围臭气难闻,蚊虫较多,对周边环境造成了污染,影响了群众生活和传统村落村容村貌,群众意见较大,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为维护社会公共利益,2018年7月至10月,雷山县检察院先后依法向该县生态文明建设管理局发出8份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要求该局对乌东村等42个中国传统村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切实改善传统村落农村环境卫生,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效果。 

  检察机关的建议引起该局的高度重视。为落实检察建议,加强传统村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工作,该局先后下达系列文件,要求该县各乡镇各部门督促施工企业加快推进传统村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并汇报至县政府,由县政府组织,专项部署传统村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整改推进工作,并将责任层层落实到县、乡、村三级。在县、乡、村三级的层层重视和强化监管下,工程的进度大大加快了。

  截至2018年12月底,雷山县丹江镇乌东村等42个中国传统村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均已整改完毕并通过验收,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处置等取得了明显成效。该县党委政府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列入省州脱贫攻坚督战重点内容,全力督促该县相关部门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确保该县脱贫攻坚高质量出列。 

  最后的“枪手部落”一定要保护好 

  位于从江县丙妹镇的岜沙苗寨是一个保持较完好的传统村落,早在2012年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村落名录,以“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而闻名,因拥有神秘的原生文化特质而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到来,是从江旅游的一张名片。近年来,因游客量增多和景区建设施工,原本的小型垃圾焚烧炉无法满足景区垃圾处理需求,造成垃圾长期堆积,严重影响了岜沙景区整体形象和声誉,继而影响到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2018年5月,从江县检察院在开展传统村落保护走访工作中,发现了岜沙村垃圾污染的问题,该院将情况向黔东南州检察院汇报,州院陈继忠检察长表示,“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一定要保护好”。从江县检察院立即向丙妹镇政府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镇政府对岜沙村垃圾问题依法履行职责。

  丙妹镇政府针对检察建议作出了及时整改,通过统一收集垃圾、宣传环保知识、设立警示牌、新建垃圾场等措施,完善了垃圾处理工作。岜沙长期堆积的垃圾已得到处理,新修建的规范化垃圾场也已投入使用。经过整改,景区的卫生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景区整体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助推了岜沙传统村落旅游业的长远健康发展,为该村早日脱贫致富添加了一把柴火。 

  检察建议的“蝴蝶效应” 

  位于剑河县岑松镇的稿旁村,风光秀丽、乡土文化十分浓厚,于2014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该村居住人口均为苗族,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苗族支系红绣苗的风俗习惯和民族特色。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导致该村环境卫生、消防安全、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 

  2018年11月,剑河县检察院对该村进行走访时,通过调查了解到,该村于2016年获得200余万的环境综合整治建设项目专项补助资金,按照资金的使用要求,该村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应当在2018年9月前完工。但截至剑河县检察院调查时,该项目仍未及时完成建设,导致该村内存在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不规范的问题,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导致群众反映强烈。 

  为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剑河县检察院向岑松镇政府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在建议中强调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对于保护传统村落、打赢脱贫攻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性。

  收到检察建议后,岑松镇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积极向剑河县政府请示。县政府经过研究,决定大力督促该项目建设,促使项目尽快完工,并决定在此基础上,再投入2100万元用于稿旁村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将稿旁村打造成为环境优美、民族文化特色浓郁、交通便利、基础设施齐全、人民安居乐业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村寨。

  目前稿旁村综合基础设施建设已招投标完毕,初步开工建设。剑河县检察院干警在回访中发现,该村目前已呈现生机勃勃、热火朝天的景象。 

  2018年以来,全州检察机关针对传统村落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发出诉前程序检察建议464件,提起公益诉讼3件。通过开展传统村落专项行动,共督促清理各类生活垃圾421吨,整改集中饮用水源地13个,保护被污染的土壤37.3亩,其中包含耕地24亩,林地20.3亩,挽救传统村落古建筑、古文物20个,制止违规建房114次,拆除违规建房8幢,促进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资金落地14322万元。

[责任编辑:杨景茹]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