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进入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转眼间,已是八个年头。八年间,我从以法为剑、以理为刃的国家公诉人,到护航青春、守护明天的国家监护人,再到如今的第二检察部检察官。角色变了几次,但对检察事业的热爱只增不减。
把当事人的事放在心尖儿上
“黄检察官,家里人都不知道我投了这么多钱,我这些话不知道该跟谁说。就黄检察官愿意听我叨叨两句,帮我想想办法。”这是一位86岁的老人病倒住院,出院回家后给我打来的电话。
那是2013年,我初到公诉科,办理了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涉案金额多达2000余万元,且受害的100余人基本都是离退休的老人,其中就包括这位86岁的老人。在得知案件移送检察院后,着急的老人们通过来信、来电、来访等方式多次申诉,请求务必追回他们的养老钱,并且希望能见一见负责办案的检察官。
这些钱可都是这些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攒下的养老钱啊,太让人心痛了。面对前来申诉的老人们,我尽可能地耐心劝慰安抚,用真诚、温暖的话语告诉他们案件的最新进展,同时用老人能理解的方式讲解法律和政策规定,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挽回损失。其中那位86岁的老人,瞒着家里的孩子,将自己的养老钱10万元投了进去,血本无归,不敢告诉家里人。因为无人诉说内心的苦楚,老人常给我打来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小时。后来病倒住院,老人出院回家后,第一个想到的也是给我打电话,问问案件进展。
用一腔激情和正义无畏守护社会公平,是人民检察官的使命,以情为纽、以爱为带,用对当事人的热情和关怀增添检察温度,也是人民检察官的使命。在守望正义的路上,我愿意做当事人永远的“贴心人”。
帮助孩子找到正面成长的力量
2016年,我进入未成年人刑事检察科,从国家公诉人转变为国家监护人。我觉得这不仅仅是角色的转变,更多的是要在办案中关注到每一个孩子的需要,用专业和爱帮助他们有勇气和力量回归正常生活,追求最大的幸福。
同年,我办理了一起盗窃摩托车的案子,三名犯罪嫌疑人都是年仅17岁的在校学生。到现在我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孩子家长的场景,其中一位母亲拉着我的手泪流满面,“黄检察官,我们该怎么办,我的孩子是不是完了?”
未成年人刑事检察工作是一项有温度的工作,我们不能只看到案件,还要看到案件背后的孩子。对未成年人宽容而不纵容,严管而又关爱,实施专业、有效的教育矫正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因此,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我不仅关注犯罪行为,更关注行为所涉及的人;不仅关注孩子过去的错误,更关注孩子未来的发展。在案件办理中,我常常深入调查每一个孩子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家庭背景、帮教条件,为每一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育矫正方案,用少年司法理念,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专业,引导这些涉罪的未成年人体会法律教育的震撼、感悟破坏规则的代价、懂得承担责任的意义,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救赎,找到回归的勇气。
历时一年半的办案周期里,上述盗窃案的涉罪未成年人完成了教育矫正,全部稳定就业。
用法的教育、理的化解、心的沟通、爱的帮扶,尽量减少和消除犯罪现象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心理阴影,展现别样的检察力量,是我的工作追求。
让孩子们远离刑事犯罪
我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教师,对教师这个职业我有着别样的情感。开展未成年人法治教育,恰好可以把我的专长和兴趣结合起来。于是,我成为了普法课堂上的讲师,并有幸走上央视。
作为山东省检察院、教育厅“法治进校园”巡讲团成员,山东省法学会“护航青春”齐鲁护航行动讲师团成员,我在全省多个地市开展过法治教育,多次组织参与“市北未检校园行”“防止校园暴力”等法治宣讲活动,先后进入三十余所学校、社区进行法治宣讲百余次,受教学生达10余万人。制作的《远离校园欺凌,做文明守法少年》法治教育课件,入选山东省未检精品课件库。
课堂上,我喜欢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勾起孩子们对法律的兴趣,让他们在哈哈大笑之余,记住一个又一个的法律知识。2018年,我有幸作为山东省唯一入选检察官,成为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CCTV-12)《守护明天》第二季节目主讲人,在第5期《我被父母出卖了》中,结合真实案例,以案释法,呼吁和倡导家庭、学校、社会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共同努力,取得良好效果。
从检八年,我感受过小案子的琐碎繁杂,体会过大案要案的金戈铁马。一直以来,我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认真办好每一个案件,用实际行动诠释身为一名人民检察官的初心和使命。先后获得“全国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业务能手”“山东省检察机关未成年人检察业务标兵”“山东省‘七五’普法中期先进个人”“青岛市‘关爱明天、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
三年一个轮回,2019年,我再一次转变角色,成为市北区检察院第二检察部的一名检察官。新的岗位上,我将坚持对法治精神的高度信仰,以真抓实干提升法律素能,以忠诚履职守护公平正义,以高标准严要求诠释检察担当,不断践行人民检察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
(讲述者系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检察院员额检察官黄旻)
文字整理:匡雪、马文聪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