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检13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检察院第三检察部副主任顾宝娟转战综合、民行、公诉三个部门。从最初的“检察小白”,到成长为如今的办案骨干,一路走来,“责任感”始终是顾宝娟不断前进的动力,也是她最初认识检察工作的意义所在。
初识检察
2009年,法学毕业的顾宝娟考入江苏省东海县检察院,被分配在办公室从事业务数据的统计工作。
每天面对大量的数字,顾宝娟深知责任重大,不能出一点差错。“错误信息一旦进入统计报表,就意味着统计数据不准确,影响对检察工作的分析决策。”为了保证案卡和报表卡表一致,加班到九、十点钟是家常便饭。
一年后,顾宝娟调到民行部门,作为助理协助检察官办案。现在回想起来,顾宝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天天在外面跑,不是跑村里找当事人谈话,就是跑各个行政职能部门沟通协调。”
顾宝娟曾遇到一个民间借贷的原告,血汗钱借出去要不回来,走投无路之下找到检察院。最后经过抗诉讨回了公道,追回了钱。
这次经历让她深切感受到检察官的责任与价值:“检察官往往就是这些申诉人最后的救命稻草,唯有尽职尽责,才不辜负他们的信任。”
“办案感觉”
2014年,顾宝娟调入江苏省连云港市检察院公诉部门,正式成为一名公诉人。她被分到的第一个案子就是一起故意杀人案。人命关天,顾宝娟心里不禁有些没底。
她的师傅——时任公诉处副处长魏震鼓励她,办案都有“办案感觉”,就像学霸有答题感觉一样。慢慢来,不要着急。顾宝娟随即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审查卷宗,仔仔细细地做着阅卷笔录。
这是一起儿子不服管教将父亲残忍杀害的案件。案件本身并不复杂,但是顾宝娟通过阅卷发现犯罪嫌疑人李某的年龄存在问题。他声称自己作案时未满18周岁,但户籍资料和同村邻居证言都证明案发时其已满18周岁。“命案中,作案时是否成年是影响量刑的重大情节,必须调查无误。”顾宝娟说。
于是,顾宝娟补充调取了李某的卫生防疫档案、入学登记、村委会的证明、骨龄鉴定等材料,证实其作案时不满18周岁,李某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顾宝娟还跟随同事学写审查报告,向领导请教案件汇报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出庭表现,她主动请同事参与旁听,庭后给自己提具体意见,一次次地改正,一点点地进步。她办理了多起最高检、公安部挂牌督办的重大案件,办理的所有案件均获得有罪判决,其中2起案件被省、市检察院记功表彰。
多年公诉实践,顾宝娟不断注意在办案中感受、积累办案感觉。慢慢地,她也终于理解了师傅所谓的“办案感觉”:就是心里始终谨记自己的责任,通过反复思考、复盘,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偏听偏信,从各种证据中找到蛛丝马迹。
更大的责任
“作为检察官,办好案件是第一责任,此外我们还承担着社会责任。”这是顾宝娟在参加全省检察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培训后最大的收获。在那次培训中,江苏省检察院刘华检察长亲自授课,并提醒年轻检察干部不仅要把案子办好,还要通过案件延伸触角,助推社会治理,实现双赢多赢共赢。顾宝娟深以为然,如果可以为办案效果打分,检察官可以办到60分,也可以通过自身能动性办到80分、90分,甚至100分,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
在办理毒品案件过程中,她发现很多吸毒人员逐渐变为贩毒人员,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对于吸毒人员的教育仅有强制隔离的硬办法是不够的,必须从心理上给他们软引导。”于是,她走进连云港市戒毒所,给戒毒人员讲法治课,并通过总结毒品案件办理情况向市委提出治理毒品犯罪的建议,最终获得市委政法委书记批示,由她撰写的毒品调研文章被西南政法大学第一届证据法学论坛评为三等奖。
此外,作为市检察院“靓检”和“心心点灯”关爱困境儿童志愿服务团队成员,顾宝娟多次向在校学生作法制讲座、参加送法下乡、结对帮扶等志愿活动,策划赴广州关爱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等活动。
她说:“检察官也可以很温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关爱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是新时代赋予检察官更大的责任。”
学院记忆
“不虚此行,高手如林!”2016年,顾宝娟在结束全省检察机关公诉人举证质证能力培训班后,立即更新了一条朋友圈动态。即使现在回想起来,顾宝娟对当时的授课内容仍记忆深刻,尤其是时任南京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黄志坚的授课解决了她很多办案中的困惑,包括如何进行讯问、证据出示的顺序、质证的方法等问题。
如果说业务提升让顾宝娟浅尝到培训的“甜头”,2020年全省检察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培训班上的收获,则让顾宝娟来了一次思想大洗礼。“当时刘华检察长做了《年轻干部如何做事》的授课,她提到做事要有三个境界,即做得对、做得好、做得巧,结合到自己的办案实际瞬间思路开阔、茅塞顿开。”顾宝娟表示,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正是时刻不忘这三种境界,才让她在办案的同时能够寻找公平正义的最优解。
我的成长心得
13年的检察光阴铺成了一条路,上面有我永远抹不掉的成长记忆。
有一个路牌写着“勇敢”。“不是因为擅长而去做,而是因为做了才擅长。”成长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挑战,必须迎难而上,因为这是检察官的责任。我始终相信,玉汝于成。无论是做群众工作,还是和各种各样的疑难复杂案件“死磕”,甚至成为PPT制作熟手。
记得参加全省PPT制作大赛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这方面有精进,因为那都是技术控们的专属。直到报名参赛和培训,我才觉得没有什么是不可能。不是说我的水平有多高,而是感觉勇气赋予我自信,自信让我更勇敢地探索未知。
另一个路牌写着“坚持”。事实证明不战胜懒惰的心理,就会沦为它的俘虏。我也有写到一半的文章,就像烂尾的楼房,没能赋予它应有的价值。后来我告诉自己但凡决定的事,就坚持做到底。不会的法律问题就找理论、找案例、找司法解释、找关于这个罪名沿革的所有资料,不熟悉的领域就从零学起、咨询专家……坚持的过程很孤独,甚至很痛苦。夜晚看着万家灯火渐渐地熄灭,凌晨望着曙光慢慢地灿烂,那是把自己的浮躁深深地压下去,把流淌向自己的时间利用起来,好冲刷出一个崭新的自己。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