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潍坊6月6日电(记者 卢金增 通讯员 李锋)有人志在庙堂,有人志在江湖,还有人一边嫌弃着眼前的工作一边心心念念着遥远的诗和远方,而对于台培森来说,不必去追,一直在从事的法律工作,就是他心中的星辰大海。和一般人心中想象的学霸不一样,台培森给人一种活泼健谈的感觉,隐约还带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
说到为什么选择法律专业,台培森笑了笑,说是因为受了香港影视剧的影响,在他成长的年代,港片里不乏法律题材的作品,刑警、侦探、律师、谈判专家,他们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他们主持正义时的慷慨激昂,都在年少时的台培森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怀着一腔热血,加上对公平正义的向往,高考过后的台培森毅然选择了法律专业,如愿以偿进入西南政法大学攻读法律,在本科毕业以后,又毅然地读了研究生。
毕业以后,先是进入公安机关工作,接着又进入法院、检察院,这种全面的工作经历,让台培森对于司法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理论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学校的时候,法律条文一条一条非常清楚,但是当真正实践的时候,却发现并不能对它们直接照搬。
对于工作后的感想,台培森用了“灰色认知,黑白决断”八个字来概括,他举了刑法中对于诈骗罪规定的例子,“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即可定义为诈骗,但是当他接手到一个案子的时候,案情的复杂性,却不是一条法律条文就可以解决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他去分析案情,甄别每个当事人的现实状况,许多证据需要反复推敲,“究竟是黑色的成分多一些,还是白色的成分多一些”,而这些,都是也是理论不足以给他的。
很多人不理解,一个从本科开始一直到研究生都浸淫在法律专业里的科班学生,为什么选择读博,台培森给出的理由很简单,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只有不断更新迭代,才能跟上时代的进程,而为什么是在工作的五年后又重新进入校园读博,台培森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工作五年以后,台培森发现,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发展,许多知识都在不断地更新迭代,他直言,中国现有的法律体系最初来源于西方,而我们的国家在从乡土中国到现代中国的转变中,法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构建自己的法律框架体系,是一个法律人的基本技能。
想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的法律人,系统的学习必不可少,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受过系统的学习训练,那么他的知识就是散的,不成体系的。他把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比喻成一座图书馆,系统学习的过程就是搭建图书馆藏书,建立自己检索体系的过程,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问题,拥有专业头脑的人可以立刻从脑海中精准地检索出相匹配的信息,对于案件办理可以说是无往不利。专业与非专业,也就区别于此。
谈到对于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想法,台培森也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从宏观上来说,我们国家的法治是一直在进步的,与国际接轨的,在保护人权和打击犯罪之间的平衡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包括聂树斌案的再审和纠错体系,员额制的改革,无一不体现了这种进步。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它关乎人民的自由、财产和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而作为一个法律人,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知识不仅应当适应新形势下的要求,还要结合实践,法律要变得本土化,一个人必须不断学习,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更新迭代,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是一个对于法律有梦想有执着的人对于自己的要求,也是一种期盼。
当被问到有没有什么人生格言时,台培森又呈现了一种学生式的笑容,一直在法律道路上高歌猛进精心钻研的他,从来没有想过什么人生格言之类的,想了想,他说,倒是有一句,是他自己的感悟,也是他的信念,那就是,“法治说到底是良心机制,而良心就是社会中绝大部分人认可的社会公理”。
(台培森,山东省潍坊市高新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西南政法大学本硕连读,山东大学法学院刑法学博士在读。)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