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人民检察>>大检察官访谈

弘扬“新青海精神” 用心用力保稳定

时间:2019-09-04 11:12:00  作者:蒙永山  新闻来源:《人民检察》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弘扬“新青海精神” 用心用力保稳定 

  青海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蒙永山 

  2019年,青海省检察机关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全国检察长会议精神,积极践行“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稳进、提升”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四大检察”全面协调充分发展,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强化公益诉讼检察工作,聚焦法律监督主责主业,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和检察改革,加强专业化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检不动摇,大力推进智慧检务建设。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确保检察工作正确方向。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检察工作,坚持把党的绝对领导贯彻到检察工作各方面,落实到司法办案每一个环节,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请示报告制度,凡是重要事项、重大案件、重要改革举措及时向党委请示报告,增强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深化依法治国、依法治省实践,确保中央、最高人民检察院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在青海省检察机关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推动工作、破解难题,确保检察工作正确方向。 

  二、坚定不移顾大局,切实提升服务大局的能力水平。紧紧围绕青海省委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依法惩治和预防经济领域犯罪,平等保护各类企业合法权益,完善产权司法保护措施,全力抓好省委、省政府《关于充分履行检察职能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落地见效,更加积极主动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对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强化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强化生态检察,加大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打击力度,持续开展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专项立案监督及服务保障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专项检察活动,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三、用心用力保稳定,全力维护政治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青海省检察机关的首要任务,强化斗争精神,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第一位,健全依法打击黄赌毒黑拐骗等犯罪常态化机制,深化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等专项整治。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上持续发力,坚持不懈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主动服务保障打好“三大攻坚战”,既打击犯罪、维护稳定,又化解风险、促进发展。做深做细做实检察环节维护稳定各项工作,深入开展检察法律文书释法说理、检察官以案释法,积极打造“枫桥经验”青海检察版,在平安青海建设中体现检察担当,发挥检察作用。 

  四、开拓创新谋发展,不断提升检察工作品质。进一步转变理念,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综合运用法律赋予的批捕、起诉、抗诉、纠正违法、检察建议等监督手段,做优刑事检察,做强民事检察,做实行政检察,做好公益诉讼检察,不断提升司法质量和监督品质。持续完善“低成本公益诉讼定损索赔机制、构建双赢多赢共赢机制、打造通用型公益诉讼检察队伍”的公益诉讼检察“青海模式”。深化职务犯罪检察工作。加强人权法治保障,有效防范冤假错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五、内外兼修重自强,不断加强过硬检察队伍建设。旗帜鲜明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开展“讲政治、顾大局、谋发展、重自强”学习调研实践活动。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持续做好“精装修”,完善员额管理、办案团队、案件监督管理、绩效考核等制度,构建权责明晰、激励有效、约束有力的检察权运行新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内设机构改革,确保在规定时限内稳步有序完成内设机构改革任务。弘扬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以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敏于发现自己的不足、短板和弱项,把自身建设抓得更紧、抓得更实、抓得更到位。充分运用好“检答网”,持之以恒推进司法规范化建设。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以更严标准强化纪律作风建设,认真做好巡视整改“后半篇文章”。加快推进智慧检务建设,推动现代科技与检察业务深度融合。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做好对口援青工作。 

  (摘自《人民检察》2019年第4期)

[责任编辑:rmjc]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