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记的是感受
记浙江省绍兴市检察院民行检察处副处长曾于生
境界
“这是张空卡,没有一分钱”,银行柜台员说。我心里又一次“咯噔”一下,几个人的眼睛齐刷刷地一起向我瞪来。我强作镇定地问马某:“怎么回事?”马某的脸色也变了,“绝对不可能!我昨天刚在这里存了15.5万元的。”我觉得我的神经很少经历像今天这样的考验,这些年的办案生涯让我深切体会了面对利益时当事人心理的复杂多变,难道我再一次让被申诉人忽悠了?
这是一起交通肇事案。外地来绍兴打工的女工陈某被车撞断一条腿,肇事司机和车辆所有人不是一个人,法院判决车主承担赔偿责任20多万元,但车主许某认为在出事前车辆已经转让给肇事司机马某,这个钱不该他来掏。判决下来后,许某四处上访,最后来到绍兴市检察院。
民行检察科办公室里,曾于生手边的材料摞了一大堆,从他审查的情况看,这个案子关键是要审查清楚车辆是否已经转让,然后再确定赔偿责任人。经过了解,曾于生认为,肇事司机马某应承担主要赔偿责任。心存侥幸的马某一直企图逃避责任,曾于生联系交警部门找他,联系派出所找他,马某躲回老家山东;曾于生又请山东检察机关的同志帮忙,还是不见人;曾于生又找到了在绍兴的几名有威望的山东老乡劝说马某……终于,马某同意赔偿受害人16万元。
马某把银行卡交给曾于生,几方当事人约定次日到银行转账,却发生了文章开头的一幕。此刻的曾于生心里百味杂陈,突然间,马某指着一个短发营业员说:“昨天就是她帮我存的钱。”原来,钱被存在同一账户的存折中了,没有在卡上。虚惊一场的众人签署了三方协议。
案件终结了,可我心里还是轻松不起来,表面上这起纠纷算是“案结事了”。但他们内心深处对和解的结果真正满意吗?我无法确切地知道,耳边时常响起他们说过的话:
受害的贵州女工说:“我这样子,空着一截裤腿,拄着根拐杖,心里其实很怕在干净整齐的办公室里走来走去,也怕人家看我的眼光……”
原车主许某说,这场官司让他和老婆、丈母娘吵了十多次架……
肇事车主马某说:“我也不好过,(肇事)车辆扣了两年多,一点货没运,损失大了去了……”
法律上的“和解”,是指当事人的互相让步,不需要司法机关决断而终止争执。但“和解”在字典里还有一层含义,就是“重归于好”。后者显然是更高层面的境界。我觉得司法机关解决纠纷也不应仅停留在平息纷争的地步,更应当追求消解当事人的不满和怨气,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
我觉得我也许还需要再做些什么,比如帮助马某把肇事车辆领出来,比如督促马某和许某抓紧把车辆过户手续补好,交上保险……
聆听
“如果你是一个领导者,请冷静地听取申诉者的诉说;
在他想向你吐露心中委屈的时候,
请不要打断他。
痛苦的人希望获得胜诉,更渴望向你倾诉衷肠。申诉一旦被阻止,
人们会追问:“为什么他要拒绝?”
不是所有的申诉都会成功。
而一次好的听审能抚慰人的心灵。
这首诞生于数千年前的古埃及诗歌,曾被用来说明给予那些陷入困境者公正听审机会的重要性。对曾于生来说,这首诗则提醒了他聆听申诉人的诉说是多么的重要。
陕西一家公司和绍兴本地一家公司在商业往来中发生纠纷,绍兴公司将陕西公司诉至法院。作为被告一方的陕西公司认为该案不应当由绍兴当地法院管辖,遂提起管辖权异议,被法院裁令驳回。陕西公司一方不服,到处寄信、打电话,然后来到检察院申诉。
“第一次来了三个人,公司老总带着公司法务和律师。”曾于生讲述当时的情形,“北方人身材高大啊,一进门,法务就嚷嚷‘你们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搞地方保护主义啊’。”
曾于生说,他的经验简单实用,就是一开始千万不要去争,不要想着马上压下去,一定要先听,再问清楚,了解情况。
曾于生仔细审查案件后认为,尽管被告是外地人,但合同的履行地在绍兴,因此绍兴法院对本案是有管辖权的,“这个案子和其他案件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被告一方尽管对‘管辖权异议’裁定不服,但并不能中止对案件实体的审判。如果我不及时对他的申诉请求作出答复,等法院裁判下来,被告再提起申诉要走的路就更长了。”
于是,在案子开庭前,曾于生又约了申诉单位谈话,聊货物买卖前后的点滴细节,每一个关键点曾于生都为他们分析得清清楚楚。申诉单位也明白,自己在法律上也不是完全占理,态度有所松动。曾于生把情况向法官反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这个案子,曾于生比较满意:“这个官司如果一直打下去,即使管辖权转移到陕西,那也是一个漫长的诉讼过程,对当事人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也是对司法资源的浪费。”
后来,那个高大威猛的公司法务特地上门给曾于生送了一幅他们老总自己写的“敬业为民”的条幅,推却不了的曾于生只好收下,“很大很大的字,我办公室根本挂不下。”曾于生还特地找人来看,确定这幅字不是艺术品,这才放心。
曾于生说,在办案中一定要充分给予涉案人说话和辩解的机会,认真听取他们的陈述,只有让当事人和老百姓感受到了过程和结果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处断才更容易为老百姓接受。
感受
曾于生爱好篮球。他说自己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就是组织过一支业余篮球队。刚到单位的时候,拉着单位里的几个同事和兄弟单位的几个人,一到周末就去打球。“每次都是我叫他们。坚持了一段时间,原来不爱运动的几个人也喜欢上了打篮球。”曾于生很骄傲,他给别人找到了一个爱好。“喜欢打球的,我给他们找到了机会,不喜欢运动的客观上是需要一点户外锻炼。我觉得,我的行为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和渴望。呵呵!”
2010年的夏天,“小皇帝”勒布朗·詹姆斯因季后赛溃败以及转会风云陷入了舆论旋涡。著名黑人女诗人安杰卢在詹姆斯的T“iιι““上留言:“我已深知,人们会忘记你说的,会忘记你做的,但永远不会忘记你带给他们的感受。”詹姆斯看到留言后感觉“难以置信”。产生共鸣的不仅仅是詹姆斯,还有大洋彼岸的曾于生:“这句话精准的说出了我内心的感受。”
曾于生认为,在办案当中一定要关注当事人的感受,要感受当事人心理层面的东西。在对待来访当事人时,一个小小的细节都会影响最后的结果。
刚刚参加工作那两年,还很年轻气盛,觉得自己熟读诗书二十余载,又专业精修了法律,工作自信是满满当当的。刚开始接待当事人的时候,习惯不习惯地说话嗓门高。有一次接待,听完申诉人讲述,自己分析认为这个案子不管从法理角度也好,还是客观事实也好,都不是当事人说的那样。就和当事人讲道理,结果说着说着就激动起来,一激动就和当事人争,争的结果就是吵得不可开交,脸红脖子粗。最后,闹到其他办公室的人,还有我们处长都过来劝架。那两年,这样的事不止一件两件。后来遇到一件事,对我影响很大,改变了我。
那是2004年,我被下派到一个街道办挂职锻炼。在那儿,有一位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上访户,他大概每个礼拜至少一次到街道办找领导,挨个敲办公室的门。听领导说,老人的事在法律上没有问题,是在前几年接访中遭遇了一些不平事,憋着一口气咽不下去。整个办公楼的人都发愁,老人身体不好,又不能不让他进,只好通知门卫人一来赶紧电话告知,有的时候门卫来不及通知,有的人一听到咚咚地拐杖声,就会把门反锁了。
那时我想法单纯,觉得应该说服他,应该想办法解决。所以,我打开门。老人进屋后,他说我也说,说着又争起来,他就坐在办公室地上哭。到后来我养成一个习惯,他来我不关门。他说,我就坐着听,刚开始的时候他很激动,慢慢也成习惯了,就像聊天一样。挂职结束我就回了单位,我听别人说,我走后这个老头还一直说“只有那个下派的好”。
这件事情给我触动很大,其实我什么也没有做,只是坐在那里听他说话。但是给当事人的感受却是不一样的。
甘蔗林
心理、情绪需要安慰,生活需要另外的出口
曾于生现在的职务是浙江省绍兴市检察院民行检察处的副处长,但他还有一个更喜欢的身份,那就是复旦大学民商法在读博士生。曾于生喜欢读书,知识给人力量,读书改变命运。今天明亮温暖的办公室与儿时的生活环境有如天壤之别。
在曾于生的记忆中,最难忘的就是村后山那片一望无际的甘蔗林,从田野绵延到远方,层层叠叠,望不尽的绿,微风拂过,芦苇形状的甘蔗花随风飞舞。那个时候,每天上下学都要穿过甘蔗林,白天美丽的风景在夜晚变成密密麻麻的黑影,20几分钟的路愣是走出了时光岁月的感觉。
曾于生不认为自己是个胆小的人,但他并不否认自己内心深处是有一些自卑的,想想自己从江西一个贫穷的甚至叫不上来名字的小山村走出,上大学、读研究生,再后来到了绍兴参加工作,看着这个经济比自己家乡不知发达了多少倍的城市,他觉得自己的心怦怦直跳。
不只是经济发展差异带给他的冲击,那好听难懂的本地方言更是让他闹了不少笑话。去菜市场买菜,一块二的菜听成十块二是常有的事。菜买贵了不要紧,听不懂当地话,怎么开展工作才伤脑筋,“绍兴本地人大部分说方言,尤其是来申诉的老百姓,你听不懂他们说的话,他是不相信你的。”为此,曾于生没少下功夫,那个时候每天傍晚6点多准时打开电视观看“莲花落”节目,还买了磁带,平时没事就听。“现在都能听懂了,就是还有几个特殊的‘呃呃呃’音不会发,太难了。”近十年的工作已经把曾于生变成了半个绍兴人。
“民行民行,与民同行。”这是曾于生的“口头禅”。民行工作要做好不容易,面对一波又一波的来访申诉人,仅有法理、耐心是不够的。曾于生愿意从书本中汲取力量:“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法律的正当程序》(英国丹尼勋爵著),这里讲的一些道理跟我的工作是密切相关的,尤其他讲到一些需要衡量利益、充分说理或平息当事人怨气的方式以及什么样的审判处理方式能够让老百姓觉得法律是公平、正义的道理,非常客观、受用,对我的实务工作借鉴作用很大。”
曾于生说,办案一定要关注细节,细节做到位了,即使是诉讼中输了的一方,心里也能舒服地接受,这才是一个好检察官的标准。
曾于生说这几年办案给他最大的感触就是,有一些申诉案件,并不是要求一定要解决他的问题,而是在心理或者情绪方面需要安慰,在他的生活中需要另外的出口。曾于生认为申诉上访不是压力,而是一个老百姓舒解释放情绪的渠道。还有就是许多申诉上访问题都是由于执法不规范引起的。
曾于生说,他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就是制定一套《民行案件和解规范》,规范民行申诉案件和解操作规程。对老上访、缠访的案件作一个梳理;列出重点,每类案件提出思路,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当事人可以得到一些安慰,让他们更好地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上……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