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新媒体矩阵>>今日推荐

从“被欺凌的孩子”到成为“欺凌者”

时间:2016-12-20 20:22:00  作者:杨柳  新闻来源:正义网微信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随着开展校园暴力整治、心理团队进驻,“中关村二小”学生遭疑似欺凌事件暂告一段落。但是,“校园欺凌”这种现象却引发人们的关注,而媒体也对此现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报道。

央视新闻12月19日报道,北京市平谷区一所中学有学生被涉黑社会组织欺凌控制,实施勒索行为,并要挟学生成为“小弟”,据学生表示,该校已有100多名学生加入这个组织。其中,一些曾遭到欺凌的高年级学生已经转化成欺凌者,仗着有校外青年撑腰,开始欺负起低年级或者弱小的同学。因青春期孩子易冲动,“校园欺凌”甚至会演变成聚众斗殴或者是故意伤害等犯罪行为。 

据正义君所知,在检察机关所办理的刑事案件中,就有由“校园欺凌”而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而其中有一些涉罪的未成年人竟然是从被欺凌者变成了欺凌者,从而去实施犯罪行为。那么,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隐情呢?今天,正义君专门采访了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检察院专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的助理检察员李美霖,与大家探讨此话题,从而让大家从另一个角度审视“校园欺凌”现象。

 

 

正义君:美霖,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那么近期因为“校园欺凌”这个话题备受关注,据我了解,检察机关所办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就有一些是由“校园欺凌”而引发的刑事犯罪案件,这样的案件多吗? 

 

李美霖:在我们的办案实践中,此类直接由校园欺凌引发的案件有发生,但还比较少。不过,根据我们此前办理的案件看,多数此类案件中的涉罪未成年人此前都有过在校被欺凌的经历,而后辍学进入社会仿效欺凌者伤害在校生,或为寻求保护而与社会不良青年结伙实施伤害在校生的活动。

 

 

 

正义君:那么在你们所办理的案件中,有没有让您印象深刻的此类案例?

李美霖:印象较深的案例,倒是有两个。有一个男生A,在学校也是属于比较乖比较老实那种孩子,学校有些学生爱欺负他,他就找校外的男生B来“罩”他。他说,自从跟B在一起后,就再也没有挨过打。后来在B因纠纷与他人约架时,A出于“哥们儿义气”也去,以致因行为构成聚众斗殴罪而被起诉。

而另一个男生X,在学校里被高年级学生欺负,他就选择打回去,因此在校内冲突不断。后来转到工读学校,跟这个学校里的不良少年一起,持刀抢劫他人财物,以致因行为构成抢劫罪而被起诉。 

 

 

正义君:据您了解,在学校里,这种欺凌事件一般会发生在哪些地方?

李美霖:一般就是监控较弱的地方,比如厕所、操场,有时也会在放学后留被害人在教室里。

 

 

正义君:您认为,现在“校园欺凌”现象是否严重?原因是什么?

李美霖:没有进行实际的调查了解,尚不能得出是否严重的结论。但从媒体及网络上的相关报道及信息看,该现象在各地甚至部分其他国家及地区均有一定的普遍性。

其原因包括:(1)未成年人成长身心发育不完善的特点,对相关行为的后果认知不成熟,不能对自我情绪合理调整。(2)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导致同理心不足。(3)家庭教育缺失或不当。部分家长对孩子过于宠溺,部分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部分家长对孩子粗暴打骂,部分家长对孩子打闹行为没有给予足够重视,未予以及时正确引导,都导致未成年行为发生偏差,甚至形成施暴行为模式。

 

 

正义君:“校园欺凌”中的那些孩子对于法律又持什么样的态度?

 

李美霖: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对于法律基本都不够了解,认为与自己很遥远,自己的行为都不属于犯法或受法律保护的范围。

 

 

正义君:据您了解,家长和学校是否重视“校园欺凌”事件?家长的解决方法是?学校的解决方法是?

李美霖:家长的重视程度仍有待加强,部分欺凌者的家长不予重视,甚至认为孩子“欺凌”他人的表现是“不吃亏”,以后进社会也“混得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自己说孩子几句即可。部分被欺凌者的家长对子女关注度不够,对孩子的异常反应不敏感,未能及时察觉孩子受欺凌的情况。

 

学校还是比较重视对“欺凌事件”的处理,通过德育老师、综治副校长、家长等进行教育,必要时给予学校内部处分等。但是应避免简单以劝退方式处理那些行为有偏差的孩子。如果学校将责任推到社会,使得这些孩子处于失管状态,受到社会不良人员诱导从而强化偏差行为,就会导致社会危险性和矫治难度的增加。

 

 

正义君:您认为,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防治“校园欺凌”?

李美霖:首先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要加强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对于问题冲突要教会他们正确的纠纷解决模式。 

校方和社会应该做到这五点,加强对弱势未成年人、行为偏差未成年人的关注和帮助;设立多种渠道使得受欺凌未成年人可及时需求支持帮助;扩大心理疏导,不仅对当事人双方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应将监护人纳入心理疏导范围;对涉事未成年人予以跟踪帮扶与教育;消除校内已经或可能产生的对涉事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使双方顺利回归健康良性的群体关系。

 

 

正义君:好的,非常感谢美霖。“校园欺凌”之所以成为频发的“世界性”的社会问题,成因复杂,干预的尺度也不易把握。家长跟学校要互相信任,而社会各界也要以更为积极的态度承担起预防校园欺凌的责任担当。 

[责任编辑:宿广田]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