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学术频道>>第一访谈

分数面前当人人平等

时间:2009-07-02 10:46:00  作者:周永坤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重庆高考文科状元近日被证实其民族成分造假,此前重庆石柱县副县长女儿的民族成分也被证实造假。这触动了所有国人、特别是成千上万考生及其家长的敏感神经。从法学上说,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要不要实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上网一搜,发现地方性加分规定比比皆是,其中大概要数上海市的最为详尽。依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09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加分表》,涉及加分的内容有:各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劳模、三八红旗手、科技奖、竞赛优胜者、各类特长生、烈士子女……据粗略统计,可加分者超过二十项。这是“正规”的,对此大家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与高考相较,中考加分更是邪乎:2008年,浙江省绍兴市给具有大专学历及以上或初级技术职称及以上的各类人才、在柯桥新县城买房子者的子女加10分;2008年深圳市给金融高管子女加分;2009年,福建永安为购房者子女加分;伊春市为省级以上优秀专家和博士子女、招商引资(百万元以上)者子女加分。这些加分无一不是为有钱的人和有权的人加分。 

  更大的问题其实不在这里,而在于不同地区间的分数线的不同,在这方面曾经引发过诉讼。 

  加分与否涉及一项宪法性权利:教育平等权。教育平等权即受教育的平等权,或称“教育方面的平等权”。二战以后,教育平等权得到世界广泛认同。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确立了人人平等原则并将教育确立为一项基本人权,为教育平等权的确立提供了国际法依据。196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第11届会议,会议通过了两个关于教育平等权的联合国文件:《取缔教育歧视公约》和《反对教育歧视建议》。1966年,联合国通过了位阶与效力更高的、现今作为国际人权法的基本文件的两个人权公约,两个公约都重申了人的平等与人的尊严这一终极价值,特别是其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我国已经签署并批准)在规定教育权利的条款(第13条、14条)中贯彻了反对教育歧视原则。1990年联合国召开世界全民教育大会通过《世界全民教育宣言: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宣言第三条重申了反对教育歧视。至此,教育平等权作为一项国际法保障的权利已经十分明确。 

  教育平等权在我国宪法中也有充分的根据,现行宪法于第三十三条规定了平等权,第四十六条规定了受教育权。宪法平等权与教育权的结合产生了一项重要的权利:教育平等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以及相关配套实施细则,这些法律为教育平等权提供了保障。尤其是修正的《义务教育法》(2006)加强了对教育平等权的保护。 

  教育平等权有丰富的内容,对于高考而言(也包括不按学区而按分数录取的其他教育),“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基本原则,这一原则早由1960年《联合国反对教育歧视公约》第四条(甲)规定:“使高等教育根据个人成绩,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原则要求做到:第一,各地高考分数线应当同一,在各地自主组织考试的情况下,学校对同一地区的考生应当实行同一分数标准。第二,进入高校唯一的标准是分数,不得考虑分数以外的因素,否则可能因不合理的“限制或特惠”而构成歧视。应当指出,这里的“分数”是指卷面分数,不得在考试以外增加其他的因素作为“分数”。第三,不同身份的人受平等教育的权利,不能依据其父母所从事的职业、所属团体、思想信仰来决定学生就读学校。这一方面的歧视在改革开放之前普遍存在,当时所谓的“成分”是决定能否升入高一级学校特别是大学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荒唐的时代它已经过去,但是它的残余还存在。有的地方出现了某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只招收“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干部职工子女”的现象,这是不能容忍的。第四,男女生在分数面前的平等,一些学校实行“男女分别排队”实际上提高了女生的分数线,这是歧视女生;还有的学校虽然没有规定,但是“随时找理由,随时找借口录取男生,淘汰女生”,甚至不惜为男生降低录取分数线。 

  当然,分数面前的平等不是绝对的,应当有所“不平等”,但是“差别对待”必须不违反平等原则。这方面罗尔斯有精当的论述。罗尔斯提出了两个关于平等的原则。第一个是“自由的平等原则”,第二个是“差别原则”。差别原则是关于“不平等”安排应当遵守的原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1)适合于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2)依系于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差别原则是对第一个原则所产生的弊端的纠偏,目的是对弱者的特殊保护,它不能违反平等原则。因此,差别必须能够促使社会中“处境最不利”的成员获得最大的利益,差别性规定应当对弱者有利,而不是相反。 

  由此看来,我国高考加分规定中大概只有一条是符合教育平等原则的:给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因为少数民族考生存在许多不利条件,需要对少数民族考生作必要的优惠才能使他们取得“平等竞争”的机会。除此以外,由于现行加分规定的受惠者是强者:富者和有权者,它基本上都违反“差别原则”,同时也违反了“平等原则”,是严重违反我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的。 

  今年年初,温家宝总理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甚至还要高,现在不同了,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广州日报》1月23日)早在2006年全国人代会上,代表们就对教育不平等提出质疑。他们指出,2005年,北京考生1.7万人有一个机会上北大、清华;河南则56.7万人有一个机会,两者相差33倍。由此可知,现行“分数面前不平等”的做法不但引起了社会的不满,而且已经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果,应当引起法律界的高度重视。 

  (作者为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zywgsx]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