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刚刚结束文革的中国,百业待兴,中国法治春天的气息开始弥漫全国。对于20多岁的年轻学子龙宗智来说,报考什么学校,学习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却都只是一种盲从和偶然。然而,就是当年的盲从和偶然,造就了今天的法学新锐、学界精英。这位西南政法大学78届的学子,在司法一线历练多年,又先后返该校读硕读博。现任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最高人民法院特约专家咨询员、重庆市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府首席法律顾问等。
仕途顺遂却以学者自居
说起龙宗智教授,很多人都对他初来西政任职时的情形记忆犹新,而对当年那个意味深长的鞠躬更是感慨良多。“在学校,教师是主体,而这个学校的教师本身很多就是我的老师,向他们鞠躬只是表示一种最基本的礼仪。”龙教授平淡的话语却透出他对母校的深深情谊,对师长的诚诚敬意。他身体力行地对尊师重教作出了最好的注解。
“拿我比作普金不恰当,我始终觉得自己是一个学者。”以学者自居可以说是龙教授脱去身着28年戎装的最好诠释,提及出任西政校长重操旧业(干行政工作),龙教授只说了四个字:想做点事。言简意赅却落地有声。
大学肩负着养育思想和塑造灵魂的重任,这是大学校长与普通官员不一样的地方,故而大学校长首先必须是个大学者,其次才是校长。“一直记得,龙校长说希望别人叫他龙教授而不是龙校长,就凭这我敬佩他。”“校长能以一个学者自居,不仅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使学校的官文化得以削弱。”“龙教授,听起来是那么的亲切。”“为了西政,我希望龙教授当校长;为了他的前程,我希望他继续做学者……”很多学生这样说道。龙教授却淡然一笑:“行政工作是阶段性的,而学术研究才是终身的工作,但为了做行政工作不得不牺牲一点个人的学术。”
对学术的敏感和热爱造就学界精英
一个拥有大校军衔的大军区军事检察院副检察长,在从事检察工作卓有建树的同时,还在刑事诉讼法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不仅需要忙里偷闲的钻研精神、深厚的法学功底,更要有对学术的敏感和热爱。
有人说,比起很多大牌学者,龙教授才是他心目中真正的学者,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个性和理论。学理研究的务实性使龙教授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创新方面,循了一条由价值论到结构论再到合理性研究的理路:脱离惯常的注释法学模式,系统地将诉讼价值和文化问题纳入视野;创立刑事诉讼的“两重结构”理论;提出“相对合理主义”主张等。其中刑事程序的“两重结构”理论被认为“是近年来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突破”,“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把刑事诉讼理论研究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相对合理主义”的提出,被学术界和实务界认为是一种切合中国实际的,既有公理性原则的指引,又有较为可行的应对方法的理论。
作为实践型的学者,无论是老生常谈还是新鲜事物,只要在实践中出现问题,龙教授都能很快作出反应,并深入思考,形成逻辑清晰、论证有力的文字,如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存在缺陷》一文,并引起国家相关立法部门的高度重视。龙教授从事教学工作,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注重素质培养及理论联系实际,这些特点,他在教材编撰上也突出地体现出来,如其个人专著性教材《中国检察制度教程》。而教学、科研之余,其关心法治时事所撰写的针砭时弊、普及现代法治法理的大量学术随笔,如文集《上帝怎样审判》也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致力于行政工作必然大大影响学术研究,过去几年,龙教授每年都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多篇。根据教育部委托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心评价,龙教授1998年的成果及影响因子居法学界第一,全国社科界第37名,而出任西政校长后,学术成果大减,但龙教授始终保持着学术的敏锐与探索精神,在继续完成既定项目:“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发展”(国家社科项目);“证据法的理念、制度与方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基金资助项目)等课题的同时,还从另一个角度规划自己的研究目标:少而精。保证每年都有1-2篇在法学研究、国家立法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引起有关方面关注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从而在学术研究方面做到不荒废、不停滞、有新成果。
把学校建设好,把教学科研搞好,把学校内部的人事、体制改革好,是今年压在龙教授肩上的重任,但龙教授表示,“今年将结合工作实际,着手拟写有关教育法制方面的论文。”
学习刻苦 治学严谨
78届的学生,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外语基础普遍很差,基于国家政策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六级考试是获得博士学位的前提,很多学子为此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申请免考,最有资格申请免考的龙教授,却凭借自己的努力以相当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尽管读博期间,仍有不少职务上的事情需要处理,但龙教授从未以任何借口缺过一次课。边工边读,高质高量的学术论文却相继面世,他的博士论文《刑事庭审制度研究》也获得2001年教育部评选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学者应有的学术勇气。如今,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的龙教授,仍然保持着谦虚谨慎、兼容并包的治学态度,并善于从自己的理论当中发现问题与局限性,进而进行学术反思,由此诞生出《“相对合理主义”及其局限性》一文。“对于有一定学术成果的青年学者来说,做到这些非常不容易,而龙宗智都做到了,这是很值得年轻人学习的地方。”徐静村教授如是说。
为人师表者,是学生的表率和模范,这些,抽象地体现在教师的思想、道德、人格等诸方面。言传不如身教,具化下来,就是表现在教师是否勇于接受别人甚至是学生的批评,能否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作为一名学者、一位教师的龙教授,徐教授的评价是:“做一名教师,他是合格的!”
(感谢中国教育在线校园通讯社西南政法大学通讯员周忻供稿)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