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学术频道>>前沿思想

精英的智慧 平民的语言

时间:2010-05-27 11:05:00  作者:余双彪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在普通民众眼里,偷和骗也许不会有太大的混淆,也不会有太多的误解。但是如果这一判断放在法律上,则两者之间的区别在某些情况下就不是那么明显了。比如,一人在选购金银首饰时,对售货员诈称旁边有顾客需要售货员帮助,待其离开后,将首饰放入怀中离开商场。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在司法实务中,认定是诈骗还是盗窃众说纷纭,但在普通民众眼中,这是偷还是骗,可能不会有很大的分歧。当然,该案如何定罪并不是笔者探讨的重点,引发笔者思考的是,在我们往法治之路迈进的过程中,法律用语及其解释应该是大众化还是学究化、精英化? 

  抽象层面上,法律是一门艺术,法律内在的追求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等等;具体层面上,法律其实就是人类经过漫长过程后,选择的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的基本规则。这样不可避免地要明确一个事实,即法律必须让普通人明白,规则必须让一般人理解。人的教育、经历不同,知识、文化层次不同,对法律用语及其背后的含义理解也肯定不一样。但是,作为一种调控人们生活方式的规则,法律应该让普通民众能够理解、知道、明白。因此,法律用语、法律语言,首先应该是一种平民用语、平民语言。 

  姑且不论有些人拼命地把法律鼓吹得神乎其神,似乎法律“高贵”得让人应该仰视、再仰视,就谈对有些法律条文语言的运用和解释,着实让笔者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如,信用卡诈骗,刑法规定为对信用卡“恶意透支”,而相关解释将信用卡的范围予以扩大,这种扩大似乎能够解决司法实践中的某些问题,可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讲,这何尝不是一个失败呢?它让大多数人不明白,为什么普通的借记卡也是刑法意义上的信用卡。一般概念或者说是通俗理解的概念,就这样被一些法律解释赋予了另一种含义,而在赋予含义的同时,如果普通民众显示出对此种法律的不理解,很可能会被认为是缺乏法律素养,对法律无知! 

  很难理解,究竟是法律本身被解释得不好,还是一般民众不懂法?是我们应该以平民化语言阐释法律,以让一般人能够理解为好,还是法律语言只须能够让被冠以“精英”之名的人理解为好?这些问题无须回答。事实上,我们只要弄清楚一个道理就可以:如果制定的法律让一般人不明白、不理解,改变了人们通常的语言含义,那么,这是立法的失败,还是民众的无知呢?法律原则、法律原理以及在此基础上法律制度的设计也许十分精妙,但是,这些制度外在的语言表达应该是简单而明了的,即运用通俗、常见的语言——平民语言。当然,这需要高超的立法技巧和深奥、渊博的学识。事实上,法律的“平民语言”背后是“精英智慧”,所谓深入浅出亦即如此。 

  一流、顶尖的经济学家、法学家总是能用直白的、朴实的、平民化的语言阐释高深、晦涩的经济学、法学原理,那是因为他们真正掌握这一学科的精髓,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我们经常“邂逅”很多生僻的法律词汇,或者是语法上讲不通、让人一头雾水的解释和语言。运用这些素未谋面、素昧平生的所谓“精英语言”来解释和论证法律,其实是体现了自身智慧的不足。 

  某种层面上说,法律很复杂。因为人最复杂的无非是自己的思想和因需要一起共同生活在一定环境里而制定的规则。也因此,作为一种规则,法律就这样被不同的利益要求不同程度地进行制定、修改和完善,可以说,法律是社会精英智慧的结晶。但是,从另一层面上看,法律又很简单,法律需要很简单的表达。这种简单要让法律调控范围的人们都明白,法律是如何规定的,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是什么、要求我们履行的义务又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法律的语言应该是平民化的,应该是大众化而非小众化,应该简单、朴实、明了。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法律语言也无非是人与人之间选择一种治理方式后的外在表达而已,没有必要过于矫情,更没必要过于深奥。生活中,一些自诩为“法律人”的人,总是喜欢用一些看起来很“玄”、很“炫”、很“精英”的词语来阐释本应该简单一点的法律,这看似是对法律研究的深化,其实是一种倒退。在法律从感性逐渐理性,法律研究从注释法学向研究法学转变的过程中,在精英智慧的引领下,用平民的语言来阐述和诠释法律,这或许应该成为法律人的共同追求。 

  (最高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zywyangxue]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