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学术频道>>司法实践

20.01万写成20.1万从小错误中发现线索

时间:2010-01-18 18:28:00  作者:谢俊翔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日前,笔者经办的一起专案中,对一笔赃款犯罪嫌疑人及证人一直回忆不起去向。唯一的线索是会计在填支票时,把20.01万,写成了20.1万。笔者认为,从20.01到20.1有两种可能:第一,属于抄录性笔误,把计算结果抄错了。第二,属于计算性笔误,即计算过程发生错误,从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从嫌疑人回忆看,应该不是抄录性笔误,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计算性笔误?加减乘除,哪种算法最可能导致这种仅仅小数位不同的错误?在试验中笔者发现,这样的错误很可能是因为在乘法运算中把类似1.01或者1.1的乘数看错,从而导致从20.01到20.1的计算性错误。 

  那么从20.01到20.1的计算者,为什么要把某个数字去和1.01或者1.1,或者其他这类性质的数字相乘?应当注意到,这个计算者是一个会计。常见的会计认知模式,第一步就是对一个数进行会计确认。那么什么数字既像1.01或者1.1这样有整有零,而且是一个比较固定的参照标准,还经常在会计计算中使用?笔者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因为这个数字是会计中常用的比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计算过程。那会计中常用的比例又是什么呢?先考虑税率,但是很明显,只有该案所涉的这个未知比例大于1,才会发生20.01到20.1这样“整数位不出错,而小数位移位”的后果。而大于1的税率,一般情况下只有关税甚至惩罚性关税才有可能,从本案来看,这种可能性没有。那还有什么比例,既在会计计算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大于1?笔者想到了货币汇率。难道是赃款以人民币取出,然后去兑换某种外币?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试探犯罪嫌疑人:“你想想,会不会兑换货币的时候用掉了钱?”经过这么一“提醒”,犯罪嫌疑人想起来了,其公司曾以本单位的股权置换外国土地所有权,需用外币缴费;而会计看错了当日外币兑换牌价的小数点,所以发生了这样的错误。该案以此为线索查证,也证实事实确实如此。 

  当然,我们要把握好“提醒”的分寸:既要认识到“提醒”对促进回忆的积极作用,又要提防陷入“泄密”或“诱供”的泥淖。 

  (作者单位:福建省三明市人民检察院) 

[责任编辑:zywgsx]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