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理论>>学术观点

加快构建中国法学对外传播新格局

时间:2022-03-14 10:40:00  作者:黄文艺  新闻来源:《法治新闻传播》2022年第1期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法学是一门治国安邦、经世济民的大学问,法学的国际影响力是一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国法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扎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法律文明传统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经由几代法学家前赴后继的理论创新、范式转换、体系变革,逐步构建起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给世界法学带来了新面孔、新声音、新元素。未来3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期,也将是我国从世界法治大国走向世界法治强国的蝶变期。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法学将以崭新姿态屹立于全球,成为改变世界法学格局的决定性力量。我曾在一篇文章中作出乐观的预测,世界法学终将迎来中国时代。当然,中国法学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提升将不可能是自动实现的,而需要从政府到民间的各种力量以直接或间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协力推动中国法学成果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形成一种多层次、立体化、矩阵式的中国法学对外传播新格局。

  1.充分发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金名片作用。法治理论是现代法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元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我国法治感兴趣,希望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成功经验,希望了解我国为世界法治文明进步提供的中国方案。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集大成者,是凝聚中国智慧、彰显中国气派的大国法治话语体系,是中国法学对外传播最闪亮最耀眼的金名片。做好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对外宣传阐释工作,既有利于让各国人民更深入地了解、接纳、借鉴中国法治成功经验,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法学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因此,我们应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外宣传作为中国法学对外传播的基础性工程,重点回应有关国家对于中国法治的主要关切,努力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中国法学成就,努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2.充分发挥法律外交的法学传播功能。在法治时代,法律外交日益成为国际外交新形态。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开展国家间的立法、执法、司法合作,各国政要更加注重在国际舞台上阐明本国法治立场、法治主张。一国政府和政要开展法律外交的过程,就是运用本国法学话语和知识处理涉外关系问题的过程。因而,法律外交是推动本国法学知识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涉外法治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对外合作与斗争,占领国际法治和道义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法治应对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用规则说话,靠规则行事,维护我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维护我国企业和公民合法权益。”推进我国涉外法治和法律外交工作,是提升中国法治在国际法律事务上的主导权的必由之路。

  3.充分发挥法学法律报刊的媒体传播力。法学法律报刊是发表法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入推进中外法学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推动中国法学走出去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要求法学法律报刊首先要走出去,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一是加强与国际出版机构的合作,或者设立海外分支机构,在有关国家或地区开展本土化运营,扩大境外作者群和读者群。二是根据需要选聘海外共同主编,增加编委会国际编委比例,提高报刊国际化运作水平。三是创办报刊外文版或外文报刊,加强双语学术网站建设,扩大外文报刊在SSCI和AHCI等国际期刊检索库的收录比例,提升国际知名度和论文检索率。就外文法学期刊而言,目前由中国法学界独立主办的期刊数量很少,在国际法学界的影响力较小。有关部门应继续支持创办更多的外文法学期刊,推动外文法学期刊提升国际竞争力。

  4.充分发挥法学学术机构的专业传播力。法学学术机构是专门从事法学知识生产、法律人才培养、法学学术交流的实体,拥有专家学者密布、知识信息密集、对外交流密切等专业优势。法学院校还具有通过招收和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便利条件。在新形势下,应更加重视发挥好各级法学会、法学社团、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等各类力量润物细无声的传播功能,鼓励和支持它们通过举办国际论坛、国际研讨会、招收外国法学留学生、派遣专家赴国外讲学或参加学术会议、组织专家在境外发表出版研究成果等方式,以更广范围、更大力度、更实成效传播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中国法学知识。

  5.充分发挥法律实务界的知识传播力。法律实务界既是法学知识的生产者、消费者,又是法学知识的推介者、传播者。法律实务界为外国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的实践,法律实务专家在国际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实践,都是推动我国法学知识对外传播的重要路径。近年来,面对更加激烈的国际规则制定权、国际组织主导权、国际法律服务市场占有权竞争,我国加强了法律服务和法律人才走出去工作。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律师界不断开拓海外法律服务市场,更多有国际美誉度的司法、仲裁机构的涌现,一大批优秀法律人才进入到国际机构任职,我国法学知识对外传播的进程将大大加快。

  6.充分发挥法学翻译的思想传播力。翻译是破解跨国学术和文化交流中的语言障碍的有效策略。在近现代中西法律文化交流史上,外国传教士、外国法律专家、我国法学留学生等知识精英推动西方法学向中国传播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开展大规模的西方法学著作汉译工作。当前,我们要反过来推进中国法学向世界传播,也要充分运用好翻译这一传播利器,有组织地实施法学领域的中学外译工程。首先,成立专家委员会,精心评选出一批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法学名著,作为法学翻译的文本。其次,挑选一批精通法学和外语的高水平翻译人才,组建一支法学翻译专家队伍。翻译并非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相当繁复的思想交流和文化互动。只有依靠高质量的外文翻译工作,才能确保法学名著成为名符其实的译作精品,确保知识精华不失色、不折损、不掉价。

  7.充分发挥著名法学家的国际影响力。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伟大思想家往往是伟大文明的代言人,推动伟大文明在全世界传播。近代以来,一批世界级法学家对近现代法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著贡献,不仅树立了个人的崇高学术声望,也给所在国家法学带来了巨大国际影响。未来世界级的伟大法学家,必定出自于世界上伟大的法治文明和法治实践,必定是擅长于阅读和书写伟大法治文明和法治实践背后之原理、逻辑的人。在过去70年里,中国法学界已涌现出一批学术建树和贡献不凡的著名法学家,他们不仅在国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在国际上亦有较大知名度。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法学界将会诞生一批有世界级影响的著名法学家。他们能够把握时代发展和世界前进的脉搏,能用国际上能听得懂、传得开的语言,从生动鲜活的中国法治经验中提炼出富有洞察力、解释力的新范畴新思想,在各国普遍关注的人类法治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具有前瞻力、引领力的新思路新方案,形成丰富世界法学思想宝库的新成果。

  (作者系检察传媒智库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总编辑)

[责任编辑:王极]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