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理论>>检察聚焦

让“不想腐”成为一种习惯自觉

时间:2024-10-14 14:21:37  作者:张鹏飞  新闻来源:河南党刊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腐败实质上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贿随权集,赂跟利聚。近些年来,从查处的许多职务犯罪典型案例来看,原因是主观上信念信仰动摇甚至丧失、价值追求错位,贪名趋利、盲目攀比心理失衡,投机侥幸、从众心理驱使等,客观上教育不科学、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到位、法治不完善和惩处不严厉等。现在的党员干部文化素质普遍较高,对贪腐的严重后果都有一定认识,但经不住诱惑、守不住底线、耐不住寂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纵观从腐败走向犯罪者心路历程,大都经历过战战兢兢、心安理得、肆无忌惮和后悔不已。

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发出“打铁还需自身硬”的宣言,提出坚持完善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的有效机制。“不敢腐”通过严厉惩罚来实现,“不能腐”经由制度建设来保障,然达到“不想腐”,则需要加强思想教育,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以及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截至目前,惩贪反腐力度空前,“不敢腐”“不能腐”持续发力,党风政风民风持续向好,正风肃纪倡廉成效彪炳史册。可现实告诉我们,深入推进“不想腐”依然任重道远。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推进背景下,怎样使党员干部形成“不想腐”的习惯自觉,更大限度地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进而达到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律己修身,培养高雅德操。古人云,要做好官先做好人。孔子曰:“少年戒色,中年戒斗,老年戒得。”人的最高境界是节制,守住自律的底线,学会自我约束。向历史贤官能臣学习传统文化的修身之道,向革命先辈学习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从修心开始不断提升境界,修好平等心、忍辱心、谦卑心、感恩心、忏悔心,理性看待名利、权力、工作、生活。抵制商品交换原则的侵蚀,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公益活动、高雅艺术欣赏,远离政商勾连利益输送,抵制“上酒桌、进歌厅、下牌场”的不良风气。

建章善治,精织制度笼子。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使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应做到制度管用、科学、合理、疏密有致。有了制度,不仅要写在纸上、挂在墙上,还要记在心中、践在行动。随心所欲而又不能做到不逾矩,就要出问题了。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动员千遍,不如追责一次。违反制度要严肃问责,如果一味宽容放纵,就难以维护制度的权威。因为有制度不执行,比没有制度更可怕。

依靠监督,防止权力任性。职位越高权力越大,越需要心存敬畏,自觉接受监督。只有这样,才会更清醒、更谨慎,看问题、作决策就会少一些主观性、片面性和随意性。党员干部要把接受社会、媒体、舆论等各方面监督当成一种习惯,自觉做到慎独慎行慎为,避免出了问题时抱怨当初为什么没有人提醒一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让所有公权力运行过程都处于阳光之下,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发生。

[责任编辑:王岚芳]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