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人出庭观摩庭开庭
检察机关首次全国性证人出庭观摩庭今天在北京开庭。
上午9时,一起贩卖毒品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公开开庭审理,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下称北京市一分院)以被告人郭宗奎、袁野等4人涉嫌贩卖毒品罪提起公诉。
来自全国各省级检察机关公诉部门90多名负责人以及北京市公安机关、法院、司法局等130多人对庭审过程进行了观摩。这是自2006年全国开展证人出庭作证试点工作以来,检察机关首次全国性证人出庭观摩庭。
公诉人宣读完起诉书,辩护人向主审法官提出,侦查机关存在非法取证问题。被告人郭宗奎提出,没有贩卖过毒品,其有罪供述是因为在四川省宜宾市被抓获后受到侦查人员威胁。被告人袁野否认贩卖过毒品,辩称其被抓前曾吸食1克冰毒,是在意识不清的状态下作的有罪供述。
针对被告人郭宗奎、袁野的辩解,公诉人申请侦查人员、毒品鉴定专家等4名证人3类人员出庭作证。
针对郭宗奎的辩解,北京市公安局禁毒总队侦查员王警官、李警官出庭作证,围绕在四川省宜宾市讯问郭宗奎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针对袁野的辩解,北京市天堂河戒毒康复中心专家郑雯慧出庭作证,围绕吸食冰毒后的生理精神状态进行说明。关键证人张先生出庭作证,证实从袁野手中购买毒品的事实……
探索破解证人出庭难
证人证言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常常成为查明案件事实最直接、最快捷、最有力的手段和工具,在刑事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用,证人证言往往是关键的证据。据高检院公诉厅负责人介绍,由于受“厌诉”、“畏诉”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影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证人不出庭作证的现象十分普遍。面对这一实践难题,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证人出庭试点工作。
2006年,北京市一分院开始进行刑事案件证人出庭工作尝试,探索建立了一系列加大证人出庭作证力度的工作机制,破解证人出庭难题。北京市一分院检察长高保京介绍,针对关键证人、侦查人员、鉴定人、被害人及其亲属四类出庭作证人员的特点,以及实践中存在的不愿出庭、不想出庭、不敢出庭等现象,北京市一分院多措并举,确保较高的出庭率和良好的出庭效果。如对担心自身安全的证人,向其讲明检察机关有保护的责任和能力,并告知具体保护措施和方案;对担心经济受损的证人,及时提供交通、住宿等经济补偿,解除其后顾之忧;对担心工作受影响的证人,争取其所在单位的协助与配合等。实践中,有的被害人控诉被告人心切,当庭改变证言;有的被害人无法控制情绪,在法庭哭闹辱骂被告人而无法作证等。对此,北京市一分院公诉人以安抚情绪为重点,从庭前和庭审两个环节加强被害人出庭作证工作。
其次,北京市一分院着力加强与法院的沟通和辩方的互动,形成证人出庭工作合力。2006年,与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签署了《关于落实关键证人出庭工作的会议纪要》,推动证人出庭作证工作有序进行,强化证人出庭工作衔接。
同时,北京市一分院立足实际,建立证人出庭风险评估机制、物质保障机制、证人保护机制。
北京市一分院还加强规范,完善内部监督和考评体系,加强对证人出庭作证工作的考评、激励和监督,提高公诉人推行证人出庭作证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提升执法公信力
2009年至今年8月,北京市一分院出庭作证的案件数量达124件153人,证人出庭率从5.7%上升到23.8%,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证人当庭证言的采信率达到100%。高保京介绍,在实践总结基础上,北京市一分院制定了《刑事案件证人出庭作证工作规程》,使证人出庭作证工作从受案审查到提起公诉,从庭前准备到庭审应对,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有章可循,促进了证人出庭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北京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苗生明介绍,通过加大证人出庭作证工作力度,以北京市一分院为代表的北京市检察机关在强化庭审效果、提高办案质量与效率、化解矛盾纠纷、惩治犯罪和保障人权等方面取得了多重效果,同时,也促进了司法公正,提高了执法公信力。
(本报北京9月13日电)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