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在其他的单位体会的可能不是很深。作为检察人员的我们感触可能更深一些。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是检察工作、检察事业的生命线。正义包括合法性、平等性、及时和高效。合法性就是要求我们法律工作者遵守法律,遵守实体法和程序法,对此,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

 
 

  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胡锦涛

  议题 户籍制度改革

  上学、高考、就业、医保……一系列的公共福利附加,使得原本薄薄的一纸“户籍”,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一道鸿沟,也成了不同城市市民自由迁徙的障碍。近年来,由户籍制度引发的矛盾与争论越来越多,户籍制度改革的呼声,也愈发强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户籍制度改革,常常被专家称为改革的坚冰区,改革难点在哪儿?有什么思路或路径可循?专家建议,户籍制度改革应先淡化户籍附带的公共福利,并实行综合配套改革,分步将农村人口城镇化。今天的“改革议题”专版,我们关注户籍制度改革。

  □现状问题

  全国2.71亿人口人户分离

  今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去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1亿。人户分离人口指的是居住地和户口登记地所在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在2.71亿人户分离人口中,流动人口为2.3亿。流动人口指人户分离人口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说,城镇化本是发展趋势,但人口进城的推进,却被早已不合时宜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个制度相伴随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所阻碍。 

  党国英称,户籍制度不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就没有真正归宿,转移就不稳定,这将使我国农民不能分享城镇化利益,使中国社会裂痕不断扩大,最终将使中国发展陷于停滞。 

  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胡星斗表示,户籍制度对个体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父母和子女分离,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如果子女随迁,不仅上学多交钱,还要回原籍高考;医疗方面,农村是合作医疗,在城市看病不能报销;低保、养老等社会保障,购房、购车等权利,都得不到保障。这一系列的不方便,将引发社会矛盾的加剧。 

  胡星斗称,现有的户籍制度与市场经济、公民社会相矛盾,严重阻碍社会发展。他说,户籍制度本质上是管控型社会的产物,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把城市居民固定在各自的城市。但市场经济却要求人口流动,人力资源要通过市场来配置。而公民社会更要求人与人之间平等。要真正做到“市场配置资源”,实现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聚合与自由流动,户籍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难点

  地方不积极源自财政压力

  改革的呼声已持续多年,为何一直推进缓慢?改革的巨大成本,以及既得利益的可能调整,让地方政府回避改革。 

  胡星斗教授称,国家城镇化专题调研组在全国不同城市调研发现,户籍制度改革遭遇不少地方官员的反对。从2001年国务院户籍改革文件下发,到2011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都提出地级市以下市区全部放开户籍制度,但是落实不好,原因就在于一些地方政府的反对。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称,地方政府反对的原因,是户籍制度改革将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如上海等大城市有超过千万的流动人口,解决这些人的户籍问题,当地政府需要多提供千万人口的教育、就业等社会保障支出,资源明显不够。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外来人口比本地人口还多,当地政府肯定反对户籍制度改革。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指出,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人均市民化成本为10万元,为此至少需要40万亿-50万亿元的成本。并且,这是不计入通胀、只计入城市福利的保守数字。 

  胡星斗表示,如果真要给农业转移人口安置工作,解决低保、小孩上学、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问题,恐怕人均几十万元的成本都打不住。 

  “改革最核心的内容,其实不是制度设计的调整,而是利益的调整。改革越往后推越不利,风险也越大。”胡星斗称,中央的改革决心很重要。

  □改革思路

  逐步剥离户籍附带公共福利

  郑风田教授说,改革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一步到位取消户籍制度不现实,那就逐渐淡化户籍制度,先淡化与之配套的政策。比如在北京,办理护照、签证已经不用回原籍,可在居住地办理。 

  目前改革户籍制度最大的难点,是大城市存在高考红利。郑风田教授表示,高考与户籍应慢慢脱钩,比如以后孩子在大城市上学,只要你在这个城市工作一定年限,即可就近入学,如果从小在大城市上学,可在这里参加高考等。 

  有调查显示,目前与户籍挂钩的个人权利有20多项,涉及政治权利、就业权利、教育权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各个方面,其他还包括义务兵退役安置政策和标准、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等。 

  胡星斗教授主张建立国民信息系统,代替户籍制度管理人口,相当于建立一种人口登记制度,然后再分步走,分年限让外来人口取得本市的各种待遇,比如3年、5年、10年分别是一种待遇,将这些待遇与户籍剥离开来,而与劳动、就业等信息联系起来。 

  胡星斗教授称,很多人担心,一旦将公共福利与户籍剥离,大量外来人口会涌向大城市,“市场是一个调节的过程,如果人太多,工作不好找,房价太高,他们自然又会离开。”他说,福利待遇是分年限给的,并不是一步到位,户籍制度改革不会引发迁徙潮。此外,中国已经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自由迁徙,“想来的多数都已经来了,并不是你不给福利保障他们就不来。”

  户籍制度土地制度联动改革

  另一种改革思路支持彻底的综合配套改革,分步将农村人口城镇化。这是将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一体化联动的改革措施。 

  胡星斗教授表示,中央应该对外来人口多的城市进行财政补贴或者财政转移支付,使得这些城市有改革的积极性。 

  郑风田教授称,土地不能转变为财富,是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一体化的阻碍之一。农民进城之后,实际上多数时候表现出“两头靠”的特性,他们既要在城市挣钱生活,同时又不敢放弃农村的土地,但土地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太多收益,所以出现大量“空心村”。 

  他认为,对于外来人口多的城市,可以给外来人口解决户籍等相关福利,让外来人口拥有住房,而他们在原籍的土地由国家有偿收回。同时,中央根据收回土地的指标,给解决农民户籍城市一定的建设用地指标。也就是说,将户籍制度改革与土地制度改革也联动起来。 

  党国英研究员称,要把农业转移人口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以攻克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的核心难题,一是要靠政府调整公共财政政策,把确立社会公平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目标;二是要通过劳资关系的调整,改善农业转移人口的劳动条件,提高其收入水平;三是实施正确的人口布局政策,给中小城市的产业发展开辟更大空间,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分散流动。 

  党国英研究员表示,以上几方面工作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并非不可克服。从一些地方改革实践看,只要改革决心大,目标明确,又有配套改革措施跟进,不仅经济发达地区有条件做好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工作,欠发达地区也能实现这个目标。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历史包袱轻重也有所不同,克服这一改革难题在有的城市会慢一些,但全国大部分地区完全有可能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基本完成这一改革任务。

   

  公诉让我告别胆怯

  刚进公诉时,我的性格跟现在完全是两样,可以说是一个很胆怯的小姑娘,记得我第一次出庭时,念起诉书都非常紧张,经过8年历练,现在在法庭上能够自如地完成公诉工作。这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更需要经验的积累。

  控申提升做群众工作能力

  控申工作主要是接待上访群众,面对面与群众交往和接触更多,与群众更贴近一点。在这个岗位上,更需要我们耐心地、细心地听取群众的诉求,了解群众的心声。5年控申工作让我转变了工作方式方法,提升了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最美”是一个不断追求极致的过程

  我觉得“最美”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种过程,是对美不断追求的过程。作为一名检察官,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工作中细致严格地审理每一起案件,认真热情地接待每一位群众,公正廉洁办理每一起案件,敬业、忠诚地守护法律的尊严,这个不断追求极致的过程,应该就是最美的。

作为一名检察官,在平凡的岗位上,在工作中细致严格地审理每一起案件,认真热情地接待每一位群众,公正廉洁办理每一起案件,敬业、忠诚地守护法律的尊严,这个不断追求极致的过程,应该就是最美的。

  重拾公诉扎实做好庭审

  2008年,院里抽调我去参加宁夏自治区最大的一起涉及人数42人的涉黑案件的专案组。已经离开公诉岗位5年的我感觉压力非常大,很多新的公诉知识都不太了解了,但在领导和办案组同事的帮助下,我一边抓紧熟悉理解新的公诉知识,一边利用一周时间完成多地提审工作,加班加点把出庭的基础工作做牢、做扎实。虽然案件卷宗多达40多本,开了整整一星期的庭,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案件办理还是比较成功的。

  群众诉求并不高但需用心聆听

  在人民群众这一块需要彻底转换角色,需要换位思考。应该把握好尺度,无论是被害人的家属还是嫌疑人的家属,他们都是无辜的,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认真用心聆听他们的诉求,了解他们希望维护的权利,我觉得这方面是最重要的。群众其实要求非常低,他们只是希望用法律来维护自己基本的权利,没有过高要求。所以,我们只要严格执行法律、依据法律办理好每一起案件,能够公正处理好每一起案件,无论受害人或者嫌疑人都会认可我们的工作。

  坚守底线才不会办人情案

  关于人情,我国本就是人情社会,到处都有人情。我们在平时工作当中肯定会遇到,但是无论怎么样的人情,对一个法律工作者来说应该要把握一个底线,不能突破。如果因为人情而践踏底线,那绝对是错误的。在我办案过程中,在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做一些法律解释工作,涉及到办案纪律的要绝对遵守,这个底线自己一定要把握好。

选择了检察事业,首先对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你要选择忠诚,忠诚于这个事业,特别是要忠诚于法律。
我们只要严格执行法律、依据法律办理好每一起案件,能够公正处理好每一起案件,无论受害人或者嫌疑人都会认可我们的工作。

  新刑诉法要求执法上体现更多人文关怀

  我也注意到新刑诉法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这一次非常突出的进行了修改,增强了人权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更新执法理念,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

  基层检察室拉进群众距离

  银川西夏区检察院办了一个检察室,刚成立四年时,当地群众不知道检察室干什么,也就很少找检察室办事。后来,经过大量的工作和宣传,现在好多当地的老百姓遇到问题愿意去检察室咨询、申诉,有些矛盾首先去检察室解决。对于检察室的作用,人民群众感同身受是比较明显的。

  从事检察事业应无欲而刚

  我们从事的是一份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所以公正、清廉是每个人心中必须要有的信念。现在这个社会物质极大丰富,每个人对物质的要求可能也比较多,既然从事了检察事业,就要做无欲而刚,否则就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到那个时候再想回头就难了。所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我觉得人追求生活,享受生活是应该的,但是必须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在这个岗位上工作,可能物质上相对清贫,但是我想能够获得心灵上、精神上的富裕,这一生也是很幸福的。

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是检察工作、检察事业的生命线。
5年控申工作让我转变了工作方式方法,提升了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导语:11月12日10点,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肖声做客正义网访谈室,畅谈如何扎实做好检察工作获取群众认同。[图文直播]
  往期回顾
知心姐姐做青少年知心人
高永飞:扎根北川的检察情缘
益西平错:把根扎在群众心中
常亮:敢打硬仗的反贪尖兵
最美青年检察官之包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