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2012年>>201207>>法治辉煌十年间·十年感动>>2008·经大忠

经大忠:聚光灯下的北川县长

时间:2011-05-13 05:43:00  作者:贾瑞君  新闻来源:大众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从2008年5月12日下午那时起,伴随着全球铺天盖地的报道,经大忠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县长,成为四川抗震救灾中政府官员的象征,他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媒体的关注。

  本报记者 贾瑞君

  2008年5月12日下午,北川县委组织部工作人员王发明,用摄像机记录了地震发生20多秒后,北川老县城的真实情景:地动山摇,暗无天日,满面尘灰的北川县县长经大忠带人四处查灾……从那一刻起,经大忠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县长,成为四川抗震救灾中政府官员的象征,他被中组部表彰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入选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经大忠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媒体的关注。

  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之际,记者再次赴北川,并与经大忠促膝而谈,共同回忆3年来发生的一幕幕。

  一夜白头

  2008年5月23日,记者在北川老县城边上第一次见到经大忠。当时经大忠正给山东救援组介绍灾情。他头发花白,脸上灰蒙蒙的,腿似乎还有些瘸,军用胶鞋和裤管上粘满了泥巴。沙哑的嗓子诉说着地震当天的悲惨景象,其情其景,令人动容。

  后来和经大忠熟悉了,他告诉记者,大地震后他是“一夜白头”。地震那天下午,满眼都是倒塌的楼房,到处都是遇难的遗体,不断涌来的群众眼巴巴地等待他拿主意,面对四面垮塌的山体,到底该向哪里逃生?果断作出向绵阳方向撤离的决定后,经大忠一边组织队伍救人,一边组织人员撤离。在大地震后的前三天里,他只合眼4个小时。5月14日,身边的工作人员惊呼,“经县长,你的头发怎么了?!”他这才注意到,自己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半,随后的两三天时间里,几乎全变白了。

  关于他的家人,经大忠很少提及。其实在地震中,包括他的妹妹、侄儿、侄女在内,经大忠有4位亲人遇难。经大忠说:“我对不起妹妹和侄儿侄女,希望你们在天之灵能够原谅我。我无法撇下父老乡亲,因为他们也是我的亲人!”

  被淹没的家乡

  2008年9月21日至23日,本报记者和经大忠一起赴北川关内。所谓关内,是指北川大山深处的12个偏远乡镇,这里山高林密,坡陡路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

  三天里,我们到达了北川关内的9个乡镇。乘冲锋舟横渡唐家山堰塞湖时,平静、幽蓝的湖水让人感觉似乎到了江南水乡。只有不时露出的屋顶还在提醒着人们,水底下几个月前还是一个个村庄。经大忠给我们详细解说着,这里是什么村庄,那里震前是什么样。

  冲锋舟拐过一处山峦,经大忠指着远处一座小山说,那里是他的出生地张坪村,不过村庄已经完全淹没在水底下了。他颇为忧伤地说,这里很多山他小时候都爬过,几乎每座山都能叫出名字。

  漩坪乡,经大忠的生命始于此,他的仕途亦始于此他在这里干过武装部长、乡长、乡党委书记,自然对这个地方充满了感情。如今,他熟悉的一切都在那个冰冷的唐家山堰塞湖湖底,沉入幽深的湖水中。当时的漩坪乡原址现在60米的水下。湖水淹死了绿色植物,水退的地方满是废墟和垃圾,灰扑扑一片。看到这种灰色,经大忠的脸上很长一段时间都写满了焦虑、无奈和悲伤。

  夜渡堰塞湖

  北川关内调研期间,要重新横渡唐家山堰塞湖赶到白坭乡。当时天色已晚,考虑到安全因素,码头管理的一位女负责人坚决不同意我们上冲锋舟。经大忠急了,他冲上前,指着那位女负责人吼道:“我们必须走,现在就走!马上开船!出了问题我负责!”这是记者第一次看到经大忠发这么大的脾气,倔强而又有些霸道。最终,在强硬的经大忠面前,那位女负责人很委屈地放行了。

  夜色中的唐家山堰塞湖如此安静,黛色的山体静默无言。湖面泛着冷冷的白光,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冲锋舟的马达轰鸣声在湖面回响。当看到岸边零星的灯火时,大家紧张的心情才稍微放松下来。北川的几位干部开始互相开玩笑,说着对方刚才的紧张情况。一位年龄稍长的下属笑着说:“有经大爷和我们一起,怕个啥子哟?”“经大爷”,这个有点戏谑口吻的称呼,只有和经大忠熟悉的下属才敢当面称呼他。平日里,普通群众和下属只有背地里这样叫他。

  到达白坭乡时已是晚上10点多,在一家小饭馆就餐。倒酒的时候,可能是考虑到最近几天很劳累,经大忠的秘书陈远迁给经大忠少倒了一些,一两的酒杯只倒了一半。经大忠看见后猛地拍了一下桌子,大声喊道:“来,倒满!”他主动站起来向每个人敬酒,一口一杯,豪放之气直逼人心。两天时间里马不停蹄地调研了6个乡镇,经大忠对关内援建有了初步打算。这顿晚饭,他可能是权当庆祝一下。吃过晚饭,经大忠又和乡里有关负责人开会,一直开到零点多。

  雨夜惊魂

  第二天一早,我们返回安昌镇。一路上接连遇到大小塌方,道路时断时续,等待挖掘机修好后我们才能前行。一处涵洞被冲垮,挖掘机迟迟不到,经大忠就和我们一起搬石头、抬木棒,铺成了一条简易道路,车辆才得以勉强通行。

  当天晚上,我们从此次调研的最后一个乡贯岭乡向外走的时候,路遇塌方,我们只好弃车徒步前行。电闪雷鸣的雨夜中,我们遭遇泥石流,身陷泥淖中。慌乱中,经大忠的秘书陈远迁差点滑落悬崖下,每个人的身上都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擦伤,经大忠的手机也不知去向。具有丰富山地生活经验的经大忠指挥着我们且行且停,用了4个小时徒步穿越出那段生死之路。到达安昌镇山东援川指挥部时已是夜里2点40分,距离出发已经过去5个多小时。那天晚上,北川一直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无数个巨雷就在头顶上炸响,大地似乎在震动。那是继“5·12”特大地震之后,北川遭遇的又一次大劫难“9·24”大暴雨。这次大暴雨,使得刚刚开始的重建不得不重头再来。

  大暴雨过后的第三天,在北川老县城外的望乡台上,记者再次遇到经大忠。他正陪北京来的领导看老县城。面对着脚下那堆废墟,经大忠久久没有说话。泥石流冲刷形成的一条溪水横贯老城区。整个老县城已经面目全非,泥石流淹没了废墟中至少两层楼房。氤氲的雾气中,凭空多了些诡异和狰狞。

  情系羌魂

  经大忠曾向本报记者说过,他向往的生活状态是,关掉手机,远离喧嚣的城市,找一个幽静的地方,山清水秀,月明风清,最好就是北川关内那样的地方,邀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三四天之内高谈阔论,可以喝酒饮茶,可以海阔天空,彻底放松自己。经大忠对区域经济很感兴趣,多年来对此也颇有研究,他在成都、上海等地有一些研究区域经济的学术界朋友,过去他们经常在一起切磋。地震后,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过去时。

  作为一个羌族人,经大忠对自己的民族有着天然的荣誉感。他说羌族是一个古老而又悲壮的民族,数千年来征战不断,最终在川西北这一带狭长的山谷里落脚扎根,生息繁衍。“5·12”特大地震后,经此大劫,羌族人口和文化都遭受到了几乎是毁灭性的打击。“没想到这次老天对羌族如此不公!不知道多少年才能恢复过来。”地震后,如何尽快抢救、保护和发展羌族文化,也成了经大忠关注的重点工作。

  看到他如此投入地为恢复和振兴羌族文化努力,私下里,有人开玩笑地称呼他是现在中国的“羌王”,他摆摆手连忙制止。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羌族自治县的县长,北川和羌族的发展对他而言,都是一个无法推卸的责任。

  北川,北川

  18岁那年,刚高中毕业的经大忠成为北川南华乡政府(注:该乡已合并入漩坪乡)的工作人员,后来担任乡武装部长-乡长-乡党委书记-副县长-县长。这是地震前经大忠的仕途路线图。

  2010年4月,北川重建大局初定,经大忠被任命为绵阳市副市长,同时继续担任北川县委副书记、县长。今年3月,他挂职任水利部副司长。经大忠的仕途路线又向前延伸了许多。

  据介绍,让经大忠去水利部挂职是绵阳市委反复研究慎重挑选推荐的。前期组织上和经大忠谈挂职时,“他放不下北川,想为北川多出一份力,但干部成长要补挂职这一课。”绵阳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丁山表示,经大忠挂职是培养干部的重大战略,“绵阳市对他寄予厚望”。

  地震后,每年的“5·12”之前的一段日子,北川都会特别忙碌,无论是政府还是群众。公众在这时也会不期然地想起北川。在这个关键时刻,已和北川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经大忠自然不能缺席。3月份去水利部报到后,经大忠就立即赶回了北川。

  山东援建的北川新县城交付后,经大忠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分房子。当时有谣言,户型、位置好的房子,都给县里领导留好了,普通百姓分的都是户型、位置差的。由于分房方案迟迟未定,等待了两年多的北川群众议论纷纷,不明真相的人要去上访。

  2011年新年来临之前,北川新县城终于分房了。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北川采取了摇号分房。摇号后,经大忠的房子在最顶层,并且是西晒,无论位置还是户型都可以算是“差”房子。结果一出来,接下来的分房过程异乎寻常地顺利,原先的谣言也不攻自破,房子很快就顺利分到了干部群众手中。

  最近一次在北川采访期间,谈起这件事,经大忠这样告诉记者,“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具体是哪一间,根本没时间去看。我可能是最后一个搬进新县城的。要等其他人都搬进去了,我才搬进去。”

  很多人搬进了新房子,商业步行街也开业了,新县城里的人气渐渐旺起来。北川的老百姓发现,依然忙碌的“经大爷”在出席各种场合时,会大声地和别人打招呼,脸上笑容也多了起来。

  山东情谊

  只要经大忠一出现,立即会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他已经尽可能地低调,但媒体还是经常找到他。经大忠自己想方设法推掉了很多媒体采访,但是,“只要是山东来的记者,我会尽量抽出时间接受采访。”

  3年援建,山东和北川心手相连。对于山东和山东人,经大忠有着由衷的感激和钦佩。他曾这样深情地说过:“山东人是用心来援建,把北川当做了自己的家,把羌族儿女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从他们身上,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富有爱心、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3年来,经大忠和很多山东人成为朋友。在很多场合,只要是来自山东的客人,不论多忙,经大忠总会暂停手中的工作,笑脸相迎。

  今年4月26日,本报记者在北川新县城再次和经大忠相遇,发现他比去年白了,也胖了。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脸,爽朗地笑了,“看来,山东不仅帮我们建好了新北川,顺便把我给"援建"了。”
[责任编辑:zywzyl]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