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2012年>>201207>>法治辉煌十年间·政法英模>>2008-李隆

在险境中拯救生命的消防英雄李隆

时间:2001-07-13 09:07:00  作者:  新闻来源:人民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2009年,李隆获得“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荣誉后从北京归来。本报记者 宋晔 摄   

 “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郑州市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大队长李隆的颁奖词。 
 
 
这个曾被多次授予奖章的消防楷模,一直很低调地做人处事。李隆在拿到那么多项奖章后,仍像一名普通消防官兵一样,出入大大小小的火场。用李隆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只想让老百姓都生活得平平安安的……” 
 
 
“活着,就是最大的希望!”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李隆和战友们奉命奔赴前线抗震救灾。在受灾严重的什邡市,李隆和战友连续从废墟中成功营救出3名被困群众和一名被埋压104小时的李青松。此时,已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的李隆和消防队员们,在得知一名女工卞刚芬被困废墟中后,没有停下休息,当即奋力营救。 
 
 
面对一次次的余震,在一个摇摇欲坠的坍塌楼层中间,被困的卞刚芬失去了生存下去的信心,李隆一边救援一边给她鼓劲,“不行,要死咱俩死在一块,要活咱俩一块出去。”经过连续20多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李隆拆掉三道厚60厘米的钢混结构柱及建筑坍塌物,用菜刀一点点砍掉压在生还者腿上的门板,将埋压124小时的卞刚芬成功营救出来。因拉肚子,一天一夜没吃饭的李隆从洞中爬出即瘫倒在地,这个31岁的开封汉子与同样满身是伤的郑州市消防支队副政委冀新相拥而泣,而从他头盔里散落出来的是几粒氟哌酸。据统计,在抗震救灾的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李隆和战友们共挖出57名遇难遇险群众,其中5人生还。 
 
 
1995年12月,李隆来到郑州市消防支队服役,在新兵训练刚结束就主动要求分到管理最严、任务最重的特勤中队。当兵15年来,他通过一次次的成功抢险救援,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曾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灭火救援尖兵”、省“抢险救援尖兵”、省“新长征突击手”等荣誉称号,成为“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 
 
 
2004年5月5日,郑州市一单位冷库内部货架发生倒塌,34名民工全部被埋压,李隆带领消防官兵们赴灾害现场救援,他建议采用“挖井”救灾法,使得9名民工生还。之后他收集国内外各种灾害事故的相关信息并潜心钻研,先后制定了高空、剧毒、溺水、竖井等15项操作性特勤战斗编程,使队伍的训练更加贴近实战,为打大仗、打恶仗、打胜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和战士们生活在一起,战士们就是我的亲人……”工作上一丝不苟的李隆,生活上细致入微。战士们提到李隆时,都夸赞说,面对各种急、难、险、重的救援任务,他总是不顾个人安危,冲锋在前,从而被消防官兵们称为“敢死队长”。战士们回忆说,2003年6月12日的凌晨,郑州一居民区的一个30多米废弃烟囱顶端,一名女子来回走动,并大喊大叫,向附近的居民楼扔砖头,被惊醒的群众报警后,消防队员们赶赴现场,但因登高消防车无法靠近烟囱顶部,只能徒手爬上去施救。李隆带着他们不畏危险,爬上烟囱经过一番努力将该女子救下。 
 
 
“火光中出生入死、险境里拯救生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社会多一份平安,让生活多一份宁静……”这是李隆对自己工作的诠释。李隆说,灾难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受灾群众的绝望和消防部队的期望,救民于水火和坚守职业道德的决心,使他把对灾难的痛心转化为一腔热情。“要苦练本领,苦练抢险救援技能,救出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马志为]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