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08:57 |
正义网:嘉宾已纷纷入场,发布会即将开始。 |
01-17 09:02 |
主持人傅乙泰: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法治中国》传媒的傅乙泰,非常欢迎大家来到《法治影响生活·2011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现场。 |
01-17 09:02 |
 |
会场全景 |
|
主持人傅乙泰:刚刚过去的2011年,有太多令人难忘的法治记忆。2011年,中国的法治进程也以她自己的方式留下了铿锵足音。在今天的《法治影响生活·2011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新闻发布会现场,我们将一起回顾2011年那些影响深远的法治人物和事件。 |
01-17 09:02 |
主持人傅乙泰:本次发布会由检察日报社主办,正义网络传媒承办,正义网全程直播。同时,新浪网、新浪微博、酷6网,分别作为合作媒体,提供独家网络门户支持、独家微博支持和独家视频支持,对发布会进行同步报道。 |
01-17 09:04 |
 |
主持人傅乙泰 |
|
主持人傅乙泰:这里,我首先向大家介绍参加本次发布会的特邀嘉宾们,他们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院副会长王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知名作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老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 |
01-17 09:05 |
主持人傅乙泰:出席今天活动的主办方嘉宾有:新浪网副总编辑周晓鹏;检察日报社社长李雪慧,总编辑王松苗,正义网执行总裁赵志刚,再次欢迎各位的到来。 |
01-17 09:06 |
主持人傅乙泰:我们首先请出本次活动的发起和主办方单位代表、检察日报社社长李雪慧先生致辞,有请! |
01-17 09:07 |
李雪慧(检察日报社社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回首法治进程,展望法治前景。踏着新春的脚步,由检察日报社发起和编制的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又和大家见面了。这是我们第七次举行这样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中国检察报业的全体人员,向出席发布会的嘉宾和兄弟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我们的合作伙伴新浪网、酷六视频致以崇高的敬意! |
01-17 09:07 |
李雪慧(检察日报社社长):时光匆匆,记忆有痕。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我们有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十二五”规划勾勒了未来五年的美好蓝图;建党90周年的成就昭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进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嘹亮号角……置身于这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共和国依然面临着致力推动经济发展、政治昌明、社会和谐等重大的历史使命。完成这样伟大的使命,必须不断加强共和国的法治建设。 |
01-17 09:07 |
李雪慧(检察日报社社长):正是在这一年,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堪称法治之年。让我们翻开这法治之年的“截面史”聆听法治进步的足音。 |
01-17 09:08 |
李雪慧(检察日报社社长):法治安邦治国。盛世大国,法治兴邦。这一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告形成,构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已经奠定。纵观全球近现代大国兴衰起伏的历程,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国家,才可能是长治久安、长盛不衰的国家。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是走向现代文明国家的必然选择。 |
01-17 09:08 |
李雪慧(检察日报社社长):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稳定发展,便印证了这一规律。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2011年,北京人民大会堂那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庄严宣告,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实现“有法可依”,意味着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正逐步纳入法治化轨道,这是中国法治进程中的重要碑刻。共和国又开启了新的法制征程。 |
01-17 09:11 |
 |
检察日报社社长李雪慧 |
|
李雪慧(检察日报社社长):法治呵护民生。人民的福祉永远是最高的法律。这一年,我们欣喜地看到,立法惠及民生民利的趋势更加凸显。修改后的工伤保险条例,加大了对因工受伤和患职业病职工的医疗救助和经济补偿的保障力度;新拆迁条例把补偿放到了第一位,使手举血书、上屋自焚的事例,渐成历史翻去的一页;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驾入罪、单列食品安全监督渎职犯罪等,传递了加强对人民切身利益的刑法保护的信号;新个税法的实施,使我们纳税人数由约8400万人减至约2400万人,减轻并中低端收入的工薪阶层的税负;历经12年“五审”的行政强制法终获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意味着“天价罚款”、“夜袭、强拆、断水断电”等行政强制乱象,有望不复存在。 |
01-17 09:11 |
李雪慧(检察日报社社长):法治维护正义。坚持有法必依,公平正义正以以看得见的方式来实现。这一年,惩腐除恶利剑出鞘,头顶“改革先锋”光环受贿859万余元的国企“一把手”王贤泸被查处,“马路杀手”药家鑫被依法执行死刑。这一年,我们应该向因专业取消无奈退学之后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状告自己母校并最终获胜诉的大学生致敬,他让我们看到了天之骄子对法律的信仰。这一年,我们应该向“微博打拐”的博友们致敬,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社交媒体在应对社会问题时的能量,看到了人们向善的力量,看到了政府和网民之间的良性互动。 |
01-17 09:11 |
李雪慧(检察日报社社长):法治之路并非坦途。这一年也有一些让人无法轻松的话题。“瘦肉精”、“地沟油”影响着千家万户的生活,食品安全问题再次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接连被曝光的公务员“体检门”事件使得公招体检程序上的不足显现无疑;频发的校车事故暴露出相关立法和监督的缺失……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都有依赖于法治的加强和完善。 |
01-17 09:12 |
李雪慧(检察日报社社长):法治影响生活,生活推动法治。生活不会停止,法治的脚步也不会停歇。作为法治专业传媒,我们将始终怀抱“点滴推动法治”的情怀,始终不忘守护公平正义的使命。愿法治的光辉照亮正义之路,温暖每个行者的心灵。 |
01-17 09:12 |
李雪慧(检察日报社社长):2012年让我们在法治新征程中阔步前进,迈向法治新坐标!最后,在龙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代表中国检察报业全体员工祝各位朋友龙年龙马精神、龙腾虎跃、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
01-17 09:12 |
主持人傅乙泰:谢谢李雪慧社长的精彩致辞。在中国法治前行的道路上,有一股力量,在过去的一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那就是网络以及被称为新媒体的微博。接下来,有请新浪网副总编辑周晓鹏致辞。 |
01-17 09:13 |
 |
新浪网副总编辑周晓鹏 |
|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编辑):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业界的专家学者,非常高兴在这样一个早晨在这里能够跟大家一起出席《法治影响生活·2011年中国法治蓝皮书》新闻发布会。2011年对于中国的法治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而这其中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微力量,从“微博打拐”开始,在多个新闻事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 |
01-17 09:13 |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编辑):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微博用户已超过3亿,微博每天发布和转发信息超过1.5亿条。微博逐渐成为网民获取信息,分享信息,发布观点的首选平台。大量的人气让微博成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这个舆论场几乎围观了2011年发生的每一起法治热点事件,借助舆论的力量一次又一次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 |
01-17 09:13 |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编辑):回忆这些事件,郭美美炫富不得不提,一个郭美美引爆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随后,河南宋基会、慈善总会也相继曝出丑闻,整个中国慈善行业在这一年中集体迷失。随后,中国慈善行业开始了反思,慈善立法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
01-17 09:14 |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编辑):“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相信大家都还记忆犹新。事故发生4分钟后,网友袁小芫发出了第一条微博,随后无数网民通过微博追寻真相,传递哀痛和关注。网民对事故真相的追问,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随即成立事故调查组,对事故发生的原因和设计、制造、管理等方面的源头性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 |
01-17 09:14 |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编辑):除了动车,这一年校车问题也从甘肃幼儿园校车事故开始发酵,校车安全问题成为微博中热烈讨论的话题。随着事故原因调查的深入,舆论也从关注甘肃校车事故这一个案转向关注中国校车制度建设上来,最终促成相关部门加紧制定校车安全条例。 |
01-17 09:14 |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编辑):回顾这些法治热点事件,正是由于微博的存在,为公众参与法治建设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提升了民众参与民主法治建设的热情,才最终推动了中国法治的进步。 |
01-17 09:14 |
周晓鹏(新浪网副总编辑):另一方面,政法机构、政府部门也积极通过微博平台,发布信息,与粉丝互动。截止到2011年11月底,在新浪微博上,全国公检法系统微博已经达到9514个。随着使用的增多,相信微博会继续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
01-17 09:15 |
主持人傅乙泰:感谢周总编!关注就是力量,围观改变中国。网络不只是一个媒体,不只是一个平台,更是中国民主法治生活的重要实验场,在这块场地上,中国网民的围观、追寻与反问,产生强大的推进力,不断推进真相的公开、问题的解决。 |
01-17 09:15 |
主持人傅乙泰:检察日报社已经连续七年发布《中国法治蓝皮书》,蓝皮书以法治专业媒体立场,将每年法治生活中显现出来的、对百姓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进行梳理,精选出标志性的人和事。《法治影响生活·2011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共分为人物、网络、法律、民主、反腐、倡廉、公益、财经、文化、热词、监督、传媒等十二个篇章。 |
01-17 09:16 |
主持人傅乙泰:接下来,我们将有请六位重量级嘉宾,对《2011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的12个篇章进行点评与梳理,每位嘉宾的发言时间为8分钟。首先我们揭晓的《2011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的人物篇和网络篇:郭美美、药家鑫、小悦悦等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给大家留下深刻的法治记忆;“微博打拐”、政法微博开通等网络事件也让大家记忆犹新。 |
01-17 09:16 |
主持人傅乙泰:下面,让我们欢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对《2011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的人物篇和网络篇做精彩点评。有请! |
01-17 09:19 |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法治的进步往往是从一个个鲜活的个案与个人开始的。今年入选者中,有我们学界尊敬的马克昌教授和郑喜兰检察官。马克昌教授是富有学者良心与责任感,充满专业精神的学者,培养了众多刑法学者,但最令人敬佩的,是他讲真话、追求真理的精神。郑喜兰检察官经受各种考验,作为共和国检察官,维护着宪法和法律尊严,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是全国检察官的楷模。无论是投身学术,还是从事司法实践,他们都以个人之力推动了中国的法治建设,赢得人们的尊敬,同时给人们以法治的信心。 |
01-17 09:21 |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在入选的事件中,也有令人感到悲伤的事情,绝望的母亲韩群凤照顾两个脑瘫的儿子13年,最终不堪重负将儿子溺死,自己自杀未遂。这样的悲剧发生在我们生活中,又一次呼唤我们对生命的关怀,带来了太多的思考:如何才能使每一个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如何才能充分保障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宪法上的物质帮助权如何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如何完善?国家如何履行应尽的义务? |
01-17 09:22 |
 |
韩大元教授 |
|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郭美美名字已经成为我们评价当今社会信任的个案,表现社会公信力的脆弱,同时反映人们对红十字会体制的不信任。李天一无照驾车打人引发了社会对所谓“权二代”的批评,这些事件都提醒我们,法治建设首先是要树立规则意识,对法律要有敬畏感。在法治社会中,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也不允许出现借慈善牟利的现象。在法治国家,任何违法的行为都要受到追究,赖昌星出逃12年后被遣返回国,使这一案件得以最终解决,彰显了中国司法与法律的尊严。高晓松醉驾入狱,也同样告诉人们,法律必须得到每一个人的遵守,而只有尊重法律,才能得到社会的宽容和尊重。 |
01-17 09:24 |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药家鑫事件和小悦悦事件,给法律人提出了更深刻的问题,司法判决应当如何回应民意?又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惨痛的教训,法律人能做些什么?当生命的文化还没有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时,人们对生命会表现出冷漠。我们如何重新塑造尊重生命的社会价值观?这些都需要整个法律共同体去认真思索和回应。 |
01-17 09:27 |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在今年法治蓝皮书网络篇的入选事件中,与微博相关的个案占到了很大比例,一方面,网民与警方合力利用微博打拐、解救乞讨儿童,越来越多的政法机关和领导干部也开设微博;但另一方面,360与金山公司之间发生了微博名誉侵权案,最近北京市也出台规定要求微博用户实名注册。这些事件的背后都存在着权利、自由与秩序之间的价值与事实问题。 |
01-17 09:37 |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而药家鑫事件和“小悦悦”事件给我们提出了更多的思考,通过这些事件,我们该反思教育体制是否符合尊重生命的文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社会,我们的社会教育是否与人性尊重生命这个核心建立起来?当社会没有这样一个生命文化的时候,也许我们还会出现药家鑫事件,还会出现小悦悦事件。我们需要思考司法判决应当如何回应民意,如何对社会产生影响,不尊重生命价值的个案,会对法治的信念,社会的公信力产生重大的影响,那么我们法律应该怎么做? |
01-17 09:38 |
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当生命的文化还没有完全成为我们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时候,人们对生命必然表现出冷落,我们需要重新塑造尊重生命主流的价值观。而今天法治蓝皮书个别案件占到了比较大的比例,前面讲到了三亿的用户用到了微博,但是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政府开设微博,他所追求的理念和民众所追求的理念是否保持一致?通过微博体现的所谓民意和真实的民意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如何防止以微博的名义,实际上它损害着民众的利益,所谓的合法性并不是真正的合法性。 |
01-17 09:43 |
主持人傅乙泰:感谢韩大元教授的精彩点评!接下来将揭晓的是《2011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的法律篇和民主篇:新《工伤保险条例》、新“拆迁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让弱势群体得到救济;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形成、全国人大积极回应民意等令人期待。有请北京大学王磊教授对法律篇和民主篇做点评。 |
01-17 09:45 |
王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谢谢主持人。尊敬的检察日报社社长、总编,以及专家和学者,新闻媒体的同仁。《检察日报》和正义网,我们这些媒体来发布这样的一个刚刚过去的2011年的法治蓝皮书,本身就是在推动我国的法治进步。我要评论的民主篇和法律篇,我的体会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主要是立法方面的进步。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方面的进步。第三,主要集中体现在公民的人生权、财产权保障方面的进步。 |
01-17 09:48 |
王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蓝皮书里讲到的,去年在立法里最突出的大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基本上解决了无法可依的问题。这反映在数量上,比如说我们接近140多部法律,还有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性法规等等。再有一点,它反映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社会关系这些支架型的法律都有法可依,都有法律可以规范。另外一点,从我国法律门类来讲,这些不同的法律门类从立法上讲,基本上基础性的法律都有了。 |
01-17 09:51 |
王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所以,我们讲201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法律体系的形成,反映了去年我们在立法方面突出的成就。实际上我国在立法上也有自己的立法经验和方法。立法方面,我们2011年法治蓝皮书里还讲到了一些公开、透明,网上征求意见等等,这是2011年民主与法制篇的第一点。 |
|
|
01-17 09:55 |
 |
王磊教授 |
|
王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第二,人民代表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先谈谈人民代表大会优越性的发挥,这里面最典型的是两件事,第一个是专题询问,我国宪法、地方组织法以及其他的法里面都有一府两院的询问。从全国人大开始,到各个省市区人大,尤其是2011年以全国人大为代表的,带动了各个地方人大,充分开展了专题询问,加大了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这个跟我国目前处在的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多发期的阶段至关重要。加强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能比较好的缓解社会矛盾,有利于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而且这些专题询问的内容往往现在都是社会热点问题。比如说食品安全、征地拆迁的问题、学校周边社会治安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所以很多地方人大都开展了专题行动,它反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发挥。 |
01-17 09:57 |
王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第三,2011年法治蓝皮书里讲到的民生关注的问题,对公民权保障的问题。比如说个税起征点,这都跟老百姓密切相关。比如说房屋征收补偿条例,都反映了对老百姓收入、税收的调节以及房屋的问题,以及土地使用权问题、工伤保险等等,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民生的极大问题。 |
01-17 09:59 |
王磊(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副会长):我的一个整体印象,2011年我国的立法进步突飞猛进。我们有了食品安全法,我们有交通道路法,我们有行政处罚法。我们希望2012年在法律的实施方面会迈出比2011年更可喜的一步。谢谢大家! |
01-17 09:59 |
主持人傅乙泰:感谢王磊教授的精彩点评!接下来将揭晓的是《2011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的反腐篇和倡廉篇:2011年张敬礼、王贤泸、杨红卫等一批腐败官员被查处,“足坛反腐”开庭审理让中国足球涅槃;三公经费公开、公车治理改革等拉开序幕。有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教授做点评,他点评的内容是反腐篇和倡廉篇! |
01-17 10:00 |
任建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印象当中这七次的发布会,我是第三次来进行点评,很荣幸。根据中央纪委监察部1月6日召开的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工作情况新闻通气会提供的数据,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37,859件,结案136,679件,处分142,893人。其中,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4,843人,移送司法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干部777人。中央纪委监察部查处的张家盟、宋晨光、刘卓志等大案要案,已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目前正在立案调查的有刘志军、田学仁、黄胜等违纪违法案件。 |
01-17 10:01 |
任建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在上述规模庞大的案件当中,法治蓝皮书共遴选1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腐败案件。同时,在纪检、监察、检察等机关开展的众多反腐倡廉工作中,遴选了10件重要的倡廉工作或举措。 |
01-17 10:01 任建明教授 |
任建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纵观10个入选典型腐败案例,一再挑战人们对于腐败的想象力、忍耐力和容忍度。张敬礼索要(回购)自己的书创出了雅贿的新花样,寄出1300多封诬告陷害信注定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个人道德品质恶劣之记录,不堪入目的行为能表演到“天上人间”也相当见“档次”;王贤泸、吴建文超过10年“边腐边升”无异于对现行干部选拔制度的嘲讽,王贤泸甚至是边举报边升官,更是对现行反腐败体制的深度拷问;全国公选正职干部都洁(海归女博士)上任伊始就腐败,且公然索贿,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飞蛾扑火”,是什么力量能让这个女人如此胆大妄为?“贪坚强”张松坚落马喊冤、拒不认罪说明了什么?恐怕在腐败日益普遍的情况下,他真的不认为这就是犯罪。林明勇、杨光亮的人格分裂症其实并非个案,在一定程度上已屡见不鲜。10大典型腐败案例主要发生在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但这些年来的腐败却绝不限于这些传统的领域,足球领域就是后来居上的典型。 |
01-17 10:02 |
任建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纵观10大廉政举措,也有一种有力使不上的无奈之感。惊异之余,深刻反思,这些案件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权力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尽管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不少措施,例如,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改革、建立巡视制度。然而,对于意图腐败的官员来说,监督体制仍很像“关猫牛栏”,腐败之“猫”仍旧来去自由。长期潜伏,持续举报,边腐边升;举报仍旧“两岸猿声啼不住”,腐败分子则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
01-17 10:02 |
任建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摆脱困境的办法当然是有的,问题是我们能否真的下决心,坚持顶层设计、从深层体制改革上予以突破:第一,权力监督体制依然要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改革议题,大力向前推进。反腐败机构的权威性、独立性如何得到确保依然是关键。 |
01-17 10:02 |
任建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第二,应该全面建立反腐败的问责机制。一是,要对反腐败机构实行问责。问责也要加于反腐败机构。收到举报没有调查,事后证明被举报者确为腐败分子的要坚决问责。可能是有人干扰,不能调查,那就得一并问责。二是,要对组织人事部门实行问责。对于“边腐边升”的事故一定要问责。“边腐边升”事故之危害远大于安全生产事故。三是,要对于主要领导者实行问责。王亚丽(河北省石家庄市团市委原副书记王亚丽造假骗官案主角,10名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干部被问责)案例就是一个“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的典型案例,但不能成为个案,而一定要成为普遍制度。 |
01-17 10:03 |
任建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第三,深化改革以建立全新的体制是关键。例如,(1)关于用人腐败治理。基于“伯乐相马”的现体制,事后追究、严肃换届纪律,将导致追不胜追,查不胜查。关键是要建立起“规则赛马”机制。把选人用人权从个人手中交给制度。什么样的制度呢?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直选(只试点到个别乡镇书记和乡镇长)已经在试点,问题要尽快成为普遍制度以彻底取代“伯乐相马”。 |
01-17 10:05 |
主持人傅乙泰:感谢任建明教授的精彩点评!接下来揭晓的是《2011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的文化篇和热词篇:茅盾文学奖评委网上实名公布、故宫失窃牵出多重“门”等文化事件令人唏嘘;醉驾、校车、地沟油等成为热词。有请知名作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王干老师对文化篇和热词篇进行点评! |
01-17 10:09 |
王干(知名作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大家上午好,我点评的是热词篇和文化篇。《检察日报》2011蓝皮书所列的十七个条目,是对2011年另一种总结和慨括,十七个条目对应的不只是十七件事件本身,而是中国的诸多形状和现象。透过这十七个事件,我们看到中国正面临着一个临界的时刻。校车安全的事件,这么多年居然没有一个机构去过问,等甘肃出了大事之后,才匆匆出台一些规定,虽然效率很高,但为什么不能未雨绸缪呢?很多事非要等出了大事之后再出台规定吗?比如,潜藏在物业与业主之间的巨大矛盾,非要出几十条人命之后在再出台个普遍通行的法规吗? |
01-17 10:09 |
王干(知名作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倒是政法委出台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具有象征意义,“忠诚、为民、公正、廉洁”,这八字其实也有超越行业意义,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其实也是所有干部、公务员的准则。而“蚁贪”这一新词的出现,和前些年流行的“裸官”一词一样生动,“千里大堤毁于蝼蚁”。裸官、蚁贪正是越出了党纪国法的界限。“Pm2.5和”“地沟油”也是今年特别有趣的两个词,一是个呼吸的空气,一是个食用油,这两个同样是进口的东西,我们以前居然没有划定一个明确的界限。环保部门将pm.25列入了监测标准,地沟油遭到严打,说明新的政策越过了旧的界限。整另外还有治醉驾,大快人心,贵在坚持。 |
01-17 10:09 |
 |
王干先生 |
|
王干(知名作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文文化篇里说到的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2011年的热门话题,政府重视文化是好事,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胡锦涛说,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关注文化切切不要以为只是一个文化产业的问题,文化最大的价值是解决精神空虚、信仰危机的问题。灵魂的归宿是最大的文化问题。2011年出现的故宫系列的话题、文物艺术品坚定的问题、以及在一些文化名胜处的会所、产业带来的争论,都是对那些打着文化产业的名目做反文化勾当的质疑。金缕玉衣、徐悲鸿油画造假只是目前文化失范、艺术失范的冰山一角,表面是一个鉴赏标准或鉴赏能力的问题,背后其实还是财迷心窍、还是内心的那道底线破溃了,界线被钱冲垮了。 |
01-17 10:10 |
王干(知名作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文学评奖也是一种艺术鉴定。这一届茅盾文学奖引起诸多人的关注,可以说主办方获得了成功。文学需要读者,文学需要关注。老在小圈子里谈文学,让文学越来越远离大众。这届茅盾文学奖借鉴了某些娱乐选秀的方式,可以说是创新。至于评委实名制,是创新,也是越界行动。实名固然有利于监督,但对评委要求更高了,因为评委不仅要有正确的鉴赏力,还要有秉公无私的正义感,甚至“大义灭亲”的硬心肠,这样的评委全国有多少,怎么筛选出来?评委选奖,谁来选评委?前面的界画好了,后面的限才会行之有效。 |
01-17 10:11 |
王干(知名作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教育问题也是2011年的热点,绿领巾这种公然歧视青少年学生的做法,和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里把女人分为女学生和妓女两种一样荒唐,女生该活,妓女不该死。而南方科技大学招生碰到的问题,不是一家学校的事情,而是教育改革的边界在哪里,谁来划定这个边界。而孔庆东的“三妈”问题也是与教育有关的问题,这就是教师、教授能不能骂人?课题上骂人无疑要开除,但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骂人甚至打架,如果违法乱纪了,不应因为教师的身份罪加一等。当然,微博作为一个新的自媒体,怎么管理怎么制定规则是今后要解决的问题,也有一个亟待划定界限的吁求。 |
01-17 10:15 |
王干(知名作家、《中华文学选刊》主编):旧的格局在慢慢消失,新的标准正在确立,2011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来临。中国的现实发展着、变化着、疼痛着,是不是转型前的阵痛还不好说,但面临的诸多界线等待跨越,我们期待着,努力着。 |
01-17 10:15 |
主持人傅乙泰:感谢王干老师的精彩点评!接下来揭晓的是《2011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的公益篇和财经篇:公益诉讼首次写入民事诉讼法,康菲溢油、云南铬污染等环境污染诉讼让人心忧;楼市入冬、电信反垄断调查、药品暴利等与大家生活息息相关。下面有请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教授对公益篇和财经篇进行点评! |
01-17 10:22 |
李曙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从楼市入冬到电信反垄断调查,我们所看到的更多是从公权力博弈角度影响法治,而不是私权利主体为了维护私权而主动推动法治。其效果缺乏确定性和稳定性。人们对楼市未来的揣测以及电信反垄断的虎头蛇尾就是一个深刻的印证。 |
01-17 10:23 |
 |
李曙光教授 |
|
李曙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温州“跑路潮”凸显公权力维护的金融垄断下民间金融生态的恶化,药价2000%的利润表面上看是医院和其他中间机构层层盘剥的结果,实质上还是消费者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消费权利得不到伸张。从名店信任危机到达芬奇密码案悬疑再到证券操纵手段升级,都凸显我们社会里处在金融消费食物链末端的投资者或者消费者的基本私权仍然极度匮乏。在基本私权贫乏、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民众没有能力和机会参与博弈,只能仰仗媒体揭发以及公权力之间的博弈才能得到间接的权利保护,这种嗟来之权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在中间环节极容易产生变故:如桌底下的讨价还价、公开的敲诈勒索甚至寻租型的腐败,这种“付制度”当道的社会政经氛围,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信任危机,反而阻碍法治的进程。 |
01-17 10:23 |
李曙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以上是财经篇2011年典型案件凸显的问题。值得庆幸的是,从公益篇的典型案例,我们看到私权得到进一步伸张的积极迹象。首先是民诉法的修改,社会团体的公益诉讼资格得到确认。然后是康菲石油案,天津海事法院已经立案,只要立案,就给民间力量参与法治博弈提供平台,为民间石油污染受害者维护私权并推动法治进步开了一个很大的口子。 |
01-17 10:25 |
李曙光(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在公益领域扩大私权参与中国法治进程博弈的案例,相对于在财经领域仅仅靠公权力博弈间接影响法治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也发出一个信号:中国法治社会的进步,法治对民生的影响不是政府部门单方面推动的事儿,而是政府部门和民间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所以,进一步赋权于民、还权于民应该是2012年中国法治进步的一个着力点。 |
01-17 10:27 |
主持人傅乙泰:感谢李曙光教授的精彩点评,最后为大家揭晓的是《2011年度中国法治蓝皮书》的传媒篇和监督篇:打击虚假报道、有偿新闻力度加大,“走转改”活动不断深入;天价酒单、瘦肉精等事件在媒体的监督揭开真相。下有请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对监督篇和传媒篇进行点评! |
01-17 10:31 |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看了蓝皮书,它讲的逻辑已经非常清晰了,我想讲一些自己方面的观点。我们知道2011年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媒介的自媒体的崛起,引起了中国社会的生活、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的改变。从我们舆论监测、舆情监测角度来说,在草根媒体在2009年占到40%,2010年占到47%,2011年会超过50%。当一个新媒介,尤其是一个具有革命改变意义的新媒体出现时,它不仅仅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新的传播通路和传播平台,更大程度上在改变着这个社会本身。它本身的出现就是一种重要的事实。 |
01-17 10:36 |
 |
喻国明教授 |
|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它到底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我想它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个社会沟通的方式,也释放着普通老百姓和普通草根的社会话语权。自媒体的出现,其实是架构在社会关系资源上的传播形态,它所带来的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关系的重组,以及由这种重组带来的社会资本的重新的分配。因此,它对整个社会的力量对比和整个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本身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改变,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也是值得关注的社会事实。事实上,在网络出现以后,对于我们的政府也好,我们社会和制度也好,是有着重大的压力。比如说网络打假、微博辟谣。在网络上传播的有两种东西,一种是事实,一种是意见。事实被澄清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如果是有困难的话,主要是掌握着那个事实的机构或者个人,在有意地蒙蔽真相,掩盖事实。不然的话事实的真相被澄清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
01-17 10:48 |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舆论研究所所长):去年4月份席卷全国的社会恐慌有抢盐事件。这是在一个完全没有现实危机的情况下,某些人所蛊惑欺瞒的社会恐慌。我们的政府在这样一个大规模和社会恐慌事件到处流传的时候,没有能及时站出来,有针对性的发出负责任的相关信息。48小时后,有一位官员在个人微博上发布了自己掌握的事实,然后相关部门也发出了相关的澄清,最后谣言得到了制止,这说明事实上是很容易搞清楚的。 |
01-17 10:52 |
主持人傅乙泰:谢谢喻国明教授!下面我宣布《法治影响生活·2011年中国法治蓝皮书》发布会圆满结束,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向出席此次发布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以及各位媒体的朋友表示衷心感谢! |
01-17 10:52 |
主持人傅乙泰:2011年,中国的法治建设迈出了非常坚实的一步。2012年,我们期待法治的阳光洒在更多人的身上。朋友们,明年再见! |
01-17 10:54 |
正义网:本场直播到此结束,感谢各位网友的持续关注。直播由正义网记者高鑫负责文字直播,杨征、谢天维负责摄影与图片直播,瞿丽飞负责现场文字速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