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2013年>>201303>>2013年全国检察机关队伍建设会议>>第五届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桃山区人民检察院

时间:2013-03-25 14:16:00  作者: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

  桃山区人民检察院事迹材料

  2011年以来,七台河市桃山区人民检察院认真贯彻落实高检院《2009—2012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牢固践行创先争优的争创理念及“小院要有大作为”的奋斗目标,紧紧围绕“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基层人民检察院“四化”建设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基层检察院科学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连续三届被省院评为全省先进基层人民检察院,先后通过了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验收,连续两届被高检院评为全国先进基层人民检察院。基层院建设焕发了勃勃生机。

  一、加强业务建设,推进执法规范化

  (一)认真履行检察职能。两年来,共立案查办各类职务犯罪案件33件38人,均为大要案,起诉准确率、有罪判决率均达百分之百。职务犯罪预防立足于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形成了适合区域特点的预防体系。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案件232件338人,提起公诉266件395人,不批捕17件21人。批捕、不捕及提起公诉准确率均达百分之百。办理刑事立案监督案件7件7人,提请抗诉刑事犯罪案件2件2人已获市院支持并改判。办理民事行政抗诉案件6件全部获得市院支持并改判,连续10年涉检信访案件零增长。

  (二)扎实推进三项重点工作。一是积极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两年来共接待并处理群众来信、来访125件,均做到百分之百接待、受理、答复,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疑难涉检信访案件4件,连续十年未发生非正常途径到省进京上访案件。二是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将检察联络室作为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线平台,积极参加特殊人员帮教、法制宣传和法律咨询等工作,监督辖区内监外执行罪犯66人,均建立了检察台账,累计开展监外执行罪犯社区矫正60余人(次),帮扶特殊人员就业4人(次),均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三是积极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构建了廉政风险防控“SPC”模式,扎实开展了检务公开及规范检察权力运行活动,累计评查自办职务犯罪案件及一般刑事犯罪案件45件,有效规范了案件办理,维护了司法公正,提升了司法公信力。

  (三)切实加强执法质量建设。一是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对办案的流程管理和质量进行动态分析,细化有关标准,制作工作流程,强化过程控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执法办案规范体系和质量考核评价体系,有力推进了执法规范化进程。二是加强检察委员会建设。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着眼,调整充实检察委员会队伍,及时将具有丰富理论和检察业务实践的优秀干警充实进检委会,现有检委会委员13人,全部具备法学本科以上学历及过硬的业务能力水平。

  (四)全力保障办案安全。通过加强办案安全思想教育构筑“预警防线”,健全办案安全监督机制构筑“督导防线”,突出办案安全预防重点构筑“高压防线”,强化办案安全动态管理构筑“看管防线”四项举措,连续十年无办案安全事故发生。2011年10月,桃山区院被省院评为全省检察机关办案安全示范院。

  二、注重素质提高,推进队伍专业化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通过创建“学习型、务实型、团结型、专业型”领导班子有力举措,确保了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班子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最大发挥,转变成了较强的工作效能。院党组连续6年被区委评为“一类”班子,2012年6月,桃山区院党总支被中共七台河市委评为全市创先争优典型集体。

  (二)凸显廉政建设效果。坚持实行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以此保证检察队伍纯洁,固牢干警廉洁从检、克己奉公意识。全面营造廉政文化建设氛围,注意从强化“廉政机关、廉政思想、廉政学习、廉政制度”四个文化建设方面入手,营造了廉洁从检、执法为民的机关氛围。至2012年底,桃山区院实现了连续十年干警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三)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院党组舍得拿出资金为干警参加各种学历教育及业务培训创设条件。强化“以岗定训、以考促学、以学促能、以能促效”教育培训机制,组织干警参加新刑诉法、新民诉法学习培训,参训干警比例达100%,为有效应对新法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累计有五名干警通过司法考试,有效缓解了检察官缺员断档难题。两年来,干警累计在国家、省、市级以上媒体发表检察调研文章、宣传稿件40余篇,20余项经验做法分别被省院、市院转发推广。

  (四)塑造良好检察形象。从服务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局出发,严格贯彻落实区委及上级院关于服务大局发展、服务企业发展的各项部署、决策,为国企、民营企业做实事、好事10件(次)。驻万宝河镇检察联络室积极参与辖区“海天家园”回迁安置工作及“308”省道扩建征地工程,通过提供力所能及的全程监督与服务,确保了工程优质、干部优秀,在切实维护群众权益的同时也避免了政府资金损失,得到了群众、镇党委及区委、政府的一致认可。积极响应市委、区委扶贫解困及1+1“认穷亲”活动,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0余户,助其脱贫保障了生活,开展入户走访50余次,均建立了长期联系,得到了群众好评。做到联络人大、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效地促进了检察机关严格、规范、文明执法,促进了检察形象的不断提升。

  三、夯实机制建设,推进管理科学化

  (一)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近30万字的《桃山区人民检察院规范化管理制度汇编》,涵盖了业务管理、队伍管理、行政事务管理及各项具体工作环节的细则和要求,确保了检察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做到了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管案。

  (二)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坚持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提拔使用原则。以目标责任制的形式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干警给予表彰奖励,优先提拔使用,对工作存在差距的干警进行诫勉谈话,连续两年全省目标考核位居全市排名最后的科室负责人责令引咎辞职或调离中层干部岗位,两年来共有六名一般干警走上了中层干部岗位。

  (三)加强对干警的监督管理。采取五项措施强化干警纪律作风建设。教育引导干警8小时内外“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完善干警8小时内外监督体系,将党风党纪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形成8小时内外监督无真空的有效监督体系,经验做法多次被省、市级媒体刊发。

  (四)推进管理机制科学创新。以绩效管理为平台,着力构建突出检察工作的规范管理、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管理及突出科技手段的应用管理“三个突出”绩效管理模式。立足工作机制创新,有效克服了人员不足、工作量相对较重的不利条件,促进了各项检察工作跨越式发展。畅通了群众控告申诉渠道,深入开了文明接待“五心”活动,即:热心接待群众来访、耐心听取群众诉求、细心调查群众反映问题、诚心调解群众遇到的纠纷、公心处理所办理的案件。积极稳妥、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社区、村镇检察联络室建设,建立了“三个固定、五个对接”检察联络室工作模式,打造了以检察联络室为主体的“亲民、护民、便民、利民”服务群众工作检察平台,检察工作得到了党委及上级院的肯定。

  (五)发挥人民监督员执法监督作用。注意加强人民监督员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先后制定和完善了《桃山区人民检察院直接立案侦查案件适用“五种情形”实施细则》、《桃山区人民检察院执法检查实施细则》等制度6项,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和考核,确保人民监督员发挥监督作用。

  四、突出科技强检,推进保障现代化

  (一)经费保障稳步增长,业务装备配置齐全。积极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赢得对检察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在公用经费保障上给予倾斜。在经费使用上,制定年度使用计划,明确经费的使用原则、使用方式和使用额度,加强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管。加大硬件设备投入,技术部门配备了便携式同步双录设备,警用及公务车辆齐全,购置了警用装备、大型路由器、后备电源等日常办公办案设备,装备建设基本达到了高检院装备发展目标要求。

  (二)规范财务及资产管理。建立专门账簿,规范财务及资产管理。健全财务及资产定期检查制度,形成每月一自查、每季一联查、每年一总查的检查制度,提高财务及资产使用效益。及时清理固定资产,明确固定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做到帐帐相符、帐物相符。

  (三)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尽最大努力争得区委、政府支持,先后建设了侦查指挥中心、办案工作区以及健身房、电子阅览室等设施齐全、功能齐备的场所,为检察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全院局域网布点遍及各科室,实现了网上公文流转、材料和信息报送、网上报表等日常办公操作。积极投入资金安装了监控设备对院办公大楼出入口、各个角落24小时监控,在财务室、办公室、办案工作区等重要部门安装了红外线报警器。

  (四)加大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力度。与高检院、省、市院实行了三级联网,实现了检察业务管理系统网络化、电子化,反贪、反渎部门调查审讯拥有了强大的网络技术支持。公诉部门建立、健全了多媒体示证体系,科技办案含量逐年提高,现代科技手段在检察业务建设和队伍管理中得到了有效运用,为有效应对新刑诉法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风雨砥砺开创优良传统,继往开来再谱检察新篇。如今,桃山区人民检察院全体干警正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豪情满怀地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基层院“四化”建设。他们将继续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在践行“小院要有大作为”的基层院“四化”建设征程中,抒写出更为壮丽的检察篇章!

[责任编辑:zywys]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