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2014年>>201401>>2013年法治蓝皮书>>文化篇>>条目

"到此一游"现象屡禁不止:受损的是文物更是文化

时间:2014-01-21 09:04:00  作者: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事件回放】

    2013年2月,故宫工作人员颜先生在巡视时发现太和门附近的一口大铜缸被人偷偷刻上了一行字:“梁齐齐到此一游。”气愤之下颜先生发了一条微博:“今日,一名叫梁齐齐的游客,在故宫大铜缸上刻下了到此一游,逮到你都得剁你的手”。此事激起了网友们的愤怒,多家媒体以“梁齐齐,故宫喊你回来剁手”为标题作为响应。2013年5月4日,一男性观众在故宫开放参观的翊坤宫,徒手击碎翊坤宫正殿原状展室一块窗玻璃,致临窗陈设的一座钟表跌落受损,所幸文物钟跌落时背部朝下,损坏部位尚可修复。破坏文物的男子随后被公安机关刑拘。2013年5月25日,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有人用中文刻上“丁锦昊到此一游”的字样,他表示,这是“在埃及最难过的一刻。无地自容。”一时间“丁锦昊”遭到了网友们几乎一边倒的口诛笔伐,直至丁锦昊的父母出面道歉。

  无独有偶,“到此一游”的不文明现象也并非“中国特色”,美国西雅图的“口香糖涂鸦墙”、香港沙田望夫石上遍布的“爱你一生一世”,韩国冠岳山上甚至还有40年前登山者留下的“大作”。“到此一游”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身上抹不去的伤痕。

  【事件影响】

    损毁文物的“到此一游”现象多年来屡禁不止,走到任何一个旅游景点,无论宫殿楼阁还是寺庙奇石,甚至花草树木也难逃“毒手”。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看到陋习“随手拍”的习惯让这些不文明现象暴露在更多人的视线中,对这些行为几乎一边倒的谴责声似乎也代表了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自然保护意识在大幅提高。正如某位网友所说:“保护文物,人人有责,提高素养,刻不容缓。”

  问题是,虚拟网络中看似正义的道德审判者和现实生活中冷漠的“围观者”这两个身份看似互相孤立,却常常在当代人的身上“弥合”,当对“丁锦昊”的谴责和批评逐渐上升到“人肉搜索”和谩骂攻击时,批判者的正义似乎也有些模糊了。或许只有保持内心的沉静、怀揣着对文化的敬畏,我们才能摆脱“到此一游”的陋习,做回一个真切的自我。

  【各方观点】

    新闻评论员张羽:正确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为自己的行为道歉,可以警醒更多的年轻游客;让父母承担损害埃及文物的赔偿,品尝“子不教父之过”的苦涩,可以提高孩子的整体修养。而倡导出国游的中国人讲文明,则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问题,不应该强加于某个具体的人身上。

  ——2013年5月27日《检察日报》

  中国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李晓东:任何一件文物都是若干年保护下来的,在社会发展时代变迁当中,物质本身就会变得脆弱。这种前提下,我们只有将它保护得更好,发挥它的价值,让更多人来欣赏。如果人人认为这是小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了,那又有多少文物可以被破坏呢?

  ——2013年3月1日《检察日报》

  新闻评论员李晓亮:树德立信,需从知敬畏守法纪开始。公德和私德,基本公序良俗、制度敬畏,在这些日常小事里,在孩子咿呀学语、蹒跚学步时就应潜移默化地言传身教,让孩子从小体会到什么是“仁义礼智信”、感受“明德”、“修身”与“守法”的内蕴。

  ——2013年5月27日《华西都市报》

[责任编辑:zywzyl]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