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2014年>>201405>>微信乱象>>要闻

微信朋友圈如何避免成为“谣言集散地”

时间:2014-05-13 18:03:00  作者:齐思慧  新闻来源:人民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如果说媒体微博的三宝是“转发、滴蜡和祈祷”,那么微信朋友圈的三宝便非“谣言、代购和鸡汤”莫属。除了调侃“你永远不知道你朋友圈里哪个朋友会成为下一个代购”、被过度营销的心灵鸡汤摧残到麻木之外,很多微信用户还深受谣言之害。近日,“家长注意了,有人开‘五菱荣光’面包车,打着卖冰棍的幌子,实则为偷孩子”这样的一则谣言又在微信朋友圈盛传开来,引发家长群体的恐慌。后经证实,当地警方并未接到此类报案,当地媒体立即提醒市民不要误传此信息,以免引发恐慌。

  微信朋友圈谣言的特点

  “警惕!紧急通知!紧急求助!注意了!中国人注意了!央视曝光!太可怕了!太重要了!快转出去!千万不要!一定要看!朋友圈里文章标题含有前面那些字眼的全是谣言,不要专门打电话、发微信来告诉我。”5月2日,知名网络评论人“@所长别开枪是我”在微博中提醒各位网友注意以上述字眼开头的信息,要注意辨别信息的真伪,这条微博共引发3000多条网友转评。

  据观察,微信朋友圈谣言一般涉及日常生活、环境保护、自然灾害、抽奖博彩、商业金融等类别,造谣者一般出于泄愤、好奇、从众、投射等心理。传播H7N9疫情、某地将发生大地震、世界末日、幼童丢失、紧急自救的药物及方法、治病救人急需资金、博彩造假、银行钱荒等谣言,或是与民众切身利益相关,或是利用民众的良善,“逼迫”民众相信这“手心里的谣言”。

  微信朋友圈是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而催生出的典型网络社区,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聂磊认为,微信朋友圈集QQ好友、手机通讯录和“附近的人”三种渠道为一体,拓宽了交友层面,以强连接为主、弱连接为辅,使虚拟社交圈与现实社交圈相融合。这同时也说明了一个道理,私密的朋友圈实际上并不“私密”。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多终端、多应用呈现“云融合”的特点,因此,一则谣言一经发出,网友便会通过微信、微博、论坛、贴吧、QQ、短信等多渠道接收谣言,其裂变传播之势不容忽视。

  面对微信朋友圈谣言,如何不中招?

  面对纷繁的微信朋友圈谣言,用户已略感疲惫,称“朋友圈已成为谣言的集散地”,感叹“朋友圈如果有举报按钮就好了”,更有人建议关闭微信朋友圈功能。用户为避免自己中招,一方面应提高信息证伪的能力,时刻对不实信息保持警惕;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严格遵守法律。

  有关信息证伪。当前,微信朋友圈中的多数网友仍是盲目的,面对熟人发来的信息毫无戒心,一看到“帮忙扩散”“为了你的家人”“为了你身边的人”等字眼,热心肠便一触即发,让传递爱心就果断传递下去,让扩散恐慌消息就立马发给好友,缺乏信息证伪的精神,在寻找失踪儿童、保护儿童的谣言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下面一则耳熟能详的谣言:“今天上午,一个3岁多小女孩在怡馨家园小区附近被拐走,大人都急疯了,有知情者望告知,万分感谢。”经查证,全国多地都曾出现过此则谣言,谣言流传的时间却相差甚远,然而联系人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却未曾改变。面对微信朋友圈中“传递类”的信息,用户应提高警惕性,谨言慎转。

  有关责任意识。3月7日,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杨富强在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表示,“有些不确切的消息,网友如果要去传播,那么就有义务去核实此消息的真假”。面对纷繁复杂的微信朋友圈信息,“拇指族”们一定要注意,切勿随意“动手指”,让自己成了谣言的推手。央广网评论指出,“朋友圈的谣言散布看似与我无关,但谣言传播所付出成本和造成的社会危害,最终还是会平摊到每一个人身上”。“两高”出台司法解释后,已有众多造谣、传谣者受到了法律的处罚,网友应做好自律工作,将不信谣、不传谣落到实处。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齐思慧

[责任编辑:zywwlj]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