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记者 许晓青 姜琳)“每个人都是雾霾的受害者,每个人也是雾霾的制造者。”中国新任环保部长陈吉宁在两会记者会的一番话,令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罗远芳很有同感。
早在2012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罗远芳就建议“从源头治霾”。从那时算起,直至今年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几点建议》,她已是第四年连环“上书”了。
或许正是因为她的执著,2014年罗远芳受邀列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审议的全过程,并以人大代表和专家身份对修订案提出建议。当时,与罗远芳一起受邀的专家学者还包括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陈吉宁。
“像我这样一个长期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工作的科研工作者,能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基础研究的实践,为推动修法做一些工作,很高兴,但也有些‘意外’。”罗远芳说,自己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高分子材料,其中包括橡胶和轮胎。
最初,罗远芳针对“治霾”连续两年提出书面建议。其中提出了两个理念,一是科学治霾,必然要从源头抓起,遏制霾的产生机理;二是希望揭示出轮胎与“治霾”的关系,科学研究表明,欧美竞相研发的“绿色轮胎”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研究发现,轮胎的滚动阻力、抗湿滑性与耐磨性三者,它们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影响轮胎的质量高低,从而也影响到汽车尾气的排放。国外的研究表明,‘绿色轮胎’与普通轮胎比较,可减少尾气排放5%-7%。”罗远芳对记者说。
近年来,罗远芳与她的导师、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贾德民反复商量,最终从科研角度提出,欧美的排放标准较为严格,尾气治理也相对较好,中国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是否也能参考一些国外的经验,比如把对交通工具的环保标准进一步量化,并体现在立法中。
2014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罗远芳锲而不舍,直接提交了“关于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加强大气污染治理的建议”,内容涉及“推广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等。同年,罗远芳得到了有关方面的回复——由国家环保部牵头,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共同办理这份重点建议,且部分建议内容有望体现在修订内容中。
“环保部及相关部委的人员还专程到广东进行调研,开了座谈会。全国人大对这个过程进行了监督。”罗远芳说。
同在2014年,在中国环保部、全国人大等合力推动下,中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工作提速。这部法律自1987年诞生以来,曾经过1995年的修订和2000年的修正。
在罗远芳等代表看来,大气污染防治法此番修订已是迫在眉睫。“2000年以来的15年间,中国的GDP大幅增长,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城市规模急剧增大,汽车保有量爆炸式增长,导致大气污染情况已远远超出了这部法上一次修正时的预判。”罗远芳认为。
“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提交书面建议,其实只是依法履职的一小步,在经历了这段修法进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若能在2015年最终通过,那将是一大步。”她说。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