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上海7月19日电(记者 黄安琪)上海是中央确定的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省份之一。2014年6月,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两年来,上海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确方向,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地推动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员额给年轻人空间 一线办案力量增加
作为本轮司法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上海率先建立了符合司法规律和职业特点的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初步完成了人员分类定岗。目前,上海市法院入额法官总数为2242人,占总编制数的24.9%;上海市检察院入额检察官有1495人,占队伍编制总数的26.7%。
员额制改革后,上海市法院配置到司法一线的法官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1.4%,主要办案部门的法官实有人数比改革前增加了7.6%。法官队伍结构也得到优化,入额法官中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比例提高4.1%,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提高4%,平均从事司法工作年限18年。
上海市检察院一线办案部门检察官的配备比例由改革前的57.2%上升到70.6%。检察官硕士以上学位占39.8%,平均年龄44.5岁,比改革前下降3岁。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审监庭审判员李岳今年34岁,她有幸成为上海首批入额法官。她坦言:“这次司法改革确实考虑到我们年轻人的利益,也是凭实力上岗。在闵行法院,有一些审判员没有入额。由于多年没有在一线办案,一些二线部门老资历的审判员主动选择留在综合岗位。”
审批少了担子重了 百余名法官实现“一方退出”
在上海法院,法官的审判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如改革后院长、庭长不再签发未直接参加审理案件的裁判文书,全市法院直接由独任法官、合议庭裁判的案件比例为99.9%,依法提交审委会讨论案件为0.1%。上海还健全完善“法官任职回避制度”和“一方退出”机制,目前上海法院配偶和子女是律师的103名法官已按规定全部实现“一方退出”。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审判员陈振宇是首批入额法官,他表示,完善司法责任制是这次司法改革试点的重要任务。“以前我们有的案子审完后会找领导审批一下,批完之后法官担的责任就比较小。”陈振宇说,现在他们合议庭审理案件,必须由合议庭成员合署签发裁判文书,责任感大大增加了。
尊荣感与收入齐增 科学考核打破终身制
司法改革也是职业蓝图的再次描绘。陈振宇说:“以往法官的职业路径是‘法官——审判长助理——审判长——副庭长——庭长’,以后更多的是职业化、专业化的追求,从科级、处级变为法官职级。”
司法改革后,陈振宇的收入比改革前增加了50%。上海制定《上海市法官、检察官工资制度改革试行办法》,建立了与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配套的工资制度,将工资标准与职务等级挂钩。法官、检察官、司法辅助人员、司法行政人员分别按照高于本市公务员平均工资的50%、50%、20%、10%的比例增长,并于2016年5月在全国率先完成薪酬制度改革。
同时,上海正探索建立法官、检察官日常考核机制,明确入额后考核不合格的法官、检察官将退出员额,破除了一次入额、终身入额,能进不能出的难题。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