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2018年>>201801>>2017法治蓝皮书>>舆论监督篇

格斗孤儿:他们的命运谁做主?

时间:2018-01-17 13:58:00  作者: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图片来源:视频截图

  事件回放

  2017年7月,一段讲述“格斗孤儿”的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视频中介绍了两名失去双亲、无依无靠的小男孩小龙和小伍的故事。两人都是14岁,是四川省成都恩波格斗俱乐部的队员,平时练习综合格斗,还偶尔参加商业演出。俱乐部先后收养了400多位像他们一样失去双亲无所依靠的孩子,他们的梦想都是拿到UFC(终极格斗冠军赛)金腰带。

  这一消息曝光之后引发舆论关注。有的网友认为,对于失去双亲的孩子,能够在生存之外学到一技之长是一件好事。也有网友担心,孩子们在本应坐在教室里学习文化知识的年龄投身格斗,将来可能仍会遇到生存的危机。

  对此,公安部门首先介入调查。民政部门表示,将根据调查结果确定进一步救助措施。成都市公安局指挥中心称已经开展相应工作。此外,成都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对记者称,教育部门无权干涉格斗俱乐部,应由民政方面来进行调查。而因为孩子来自凉山,如违反义务教育规定,应由凉山州教育部门追究相关责任。工作人员同时表示,如果孩子需要在成都上学,需要办理居住证等相关手续,符合条件可以入学。

  事件影响

  媒体报道后引发热议,四川成都警方介入,调查俱乐部对孤儿们收养的合法性和是否有未成年人参与商业比赛;之后,凉山的教育部门要求孤儿们回老家接受法定的义务教育。最终,这些格斗孤儿被要求必须回归凉山老家。

  2017年8月16日,恩波格斗俱乐部收养的来自凉山州越西县的孩子全部被带回家。有不少孩子不愿回去,也被强迫按下了手印离开。

  9月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巡视员王岱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回应。王岱表示,“组织贫困家庭的孩子和孤儿来从事这项工作,存在社会道德问题,容易引起一些其他机构的效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11月22日下午,微信公众号“格斗迷”发文《“格斗孤儿”事件大反转!孩子们终于有希望了》。文章称,“在政府的支持下,恩波格斗俱乐部获得了体校资质,曾经被‘遣送’的孩子们也将可以继续回来训练与学习,并且还会扩招生源到三百名。他们不仅能接受格斗训练,而且毕业还能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

  各方观点

  找到以孩子权益为本的最优解决方案

  救助该结合具体情境,考虑“格斗孤儿”自身意愿。若他们愿意,作为流入地的成都,也该依照国家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问题“以流入地为主、公办为主”的原则,妥善安置他们;而涉事俱乐部和孤儿家乡政府也担起责任,协同解决该问题。说到底,这事儿不能简单地一刀切,应该综合考虑,找出以孩子权益为本的最优解决方案。

  ——2017年8月9日《新京报》(作者:王言虎)

  以善良的名义让孩子们回家不是真正的救助

  这些孤儿,在这里,本来可以得到最好的正规训练,走上足以改变命运的职业道路,可惜,却在热心民众的围观和帮助下,不得不返回贫困山区,继续“吃洋芋”,而他们原本值得期待的前途,也变得未知、渺茫。在善良的名义下,这到底是解救,还是扼杀呢?收留孤儿,并教给他们一技之长,本来是值得尊敬的慈善义举,可是为什么会变成社会谴责攻击、政府警惕调查的对象呢?这件事有太多值得反思之处。

  ——2017年8月13日观察者网(作者:截流)

  “格斗孤儿”迎来新生,反思还不能停步

  同样为了解决孩子的教育和未来生计问题,挂了体校的名,就能得到公共财政支持,而俱乐部则只能自生自灭,前后反差这么大,原因在哪呢?政府部门当初的旁观是不是也是一种不作为呢?可见,公共投入得跟着人走,而不是跟着身份走。

  ——2017年11月26日《钱江晚报》(作者:高路)

[责任编辑:zywwangyue]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