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玲(中)解说渤海靺鞨绣工艺
我1978年出生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自幼跟着外祖母和母亲学习渤海靺鞨绣。从小耳濡目染,让我对这门古老的技艺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多年来,我边刺绣,边学习,同时,对距今1300多年的渤海靺鞨绣进行抢救、挖掘、保护、整理,并在传承古老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渤海靺鞨绣的主要发源地为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即现在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辖属的宁安市渤海镇及周边地区,历史十分悠久。渤海靺鞨绣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浓烈的民族风格、独特的技艺特征和艺术魅力,于 2009年、2012年、2015年先后被列入牡丹江市、黑龙江省和国家非遗保护名录。如今,渤海靺鞨绣不仅遍及祖国各地,而且远渡重洋到北美洲、欧洲、澳洲、东南亚、东北亚、中东、俄罗斯等几十个国家及地区,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014年,我带着渤海靺鞨绣参加在美国华盛顿举办的史密森民俗节“中国:传统与生活的艺术”主题活动。2010年和2015年我还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和意大利米兰世博会。2018年2月,我在参加新西兰主题年活动中,曾代表黑龙江省用渤海靺鞨绣,亲自绣制了一幅新西兰总理杰辛达·阿德恩的肖像,满载着深厚情谊的礼物受到了新西兰人民热烈的欢迎。
随着渤海靺鞨绣技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开始热衷于渤海靺鞨绣,并通过这项技艺脱贫致富。十几年来,我通过技术带动和产业扶贫的思路,在牡丹江市东宁市农村低收入家庭建立了柞蚕放养扶贫致富试点,免费提供放蚕技术支持,免费供给茧种,建立网上咨询平台,随时与农户保持联系,确保柞茧丰收;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免费配发技术生产原料回收刺绣产品,为低收入家庭的脱贫致富铺架起了一座桥。
当上人大代表后,我感到责任更大了,靺鞨绣发展得好不好,不仅关系到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还关系到贫困家庭的收入。靺鞨绣发展不仅要秀出牡丹江文化底蕴,成为海内外认识牡丹江、了解牡丹江的一张名片,更要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
为了推进靺鞨绣的发展,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我提交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的建议》。我认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目前仍然有一些问题。比如,非遗保护工作还面临宣传不够广泛,对非遗的认识程度还有待提升,管理保护的激励机制还不健全等。为此,我建议国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检查落实,重点检查各级政府在非遗管理部门人员配备、资金支持、设备配置等方面的落实情况;同时,出台非遗项目具体管理办法,改变“文本在书柜睡觉”,项目无人问津的现象,切实让每个非遗项目都得到具体有效的管理。此外,我建议国家设立非遗专项保护基金,在政府主体投入的基础上,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共同组成专项基金,用来资助和奖励开展非遗资源普查、项目申报、传承人传习以及对非遗工作作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国家应建立市级非遗名录专项保护启动资金,可以按照国家和省规定依次递减的原则,建议政府给予每个市级名录项目和传承人拨付专项启动保护资金和专项传习资金。
(孙艳玲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