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2020年>>202012>>2020国家公祭日>>头条新闻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祭举行 历史记忆需要代代传承

时间:2020-11-27 14:25:00  作者:  新闻来源:新华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11月25日上午,天气阴沉,2020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举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死难者遗属家庭代表夏淑琴、葛道荣、石秀英、马庭宝、路洪才、艾义英、余昌祥,去世幸存者梅秀英家属、梅寿兰家属前来祭拜亲人。

  

  遇难者名单墙又称“哭墙”,密密麻麻镌刻着10665个名字,他们是在南京大屠杀中无辜遇难的死难者代表。这些名字是他们生命存在的证据,如今寄托着亲人们的缅怀和无尽哀思。

  

  在哭墙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们和遗属家庭代表献上花束,鞠躬致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已经93岁高龄,行动不便,仍挣扎着从轮椅上起身,向死难的亲人三鞠躬。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艾义英之子黄兴华说:“83年前的冬月,我母亲一家六口人在南京平家岗被日军杀害,母亲每天躲到山上才勉强活下来。作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后代,来参加家祭就是要悼念在那场屠杀中逝去的亲人和同胞,就是要一代代传承祖辈受害的历史记忆,就是要唤起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

  南京大屠杀中,夏淑琴一家9口人有7人被侵华日军杀害,只有8岁的她和妹妹活了下来。如今,夏淑琴91岁了,她说:“我不知道还能来参加几次家祭。希望有生之年,日本政府亲口对我说一声‘对不起,你的亲人是我们杀的’,我也就心安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表示,一个缺少痛感的民族注定是没有凝聚力的。“历史,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即便这种传承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名单墙上密密麻麻的名字提醒我们不要回避、不要遗忘曾经血淋淋的伤痛。”他介绍,多年来,纪念馆一直在开展文物和史料的征集,把历史的证据保存好研究好;开展各类历史教育、展览和传播活动,让历史的教训铭记在心。去年,纪念馆还启动幸存者二代的普查,目的就是传承历史的记忆。(徐红霞 杨升辉 于华杰)

[责任编辑:马志为]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