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2022年>>202207>>“五好”系列宣传>>好新闻

【人民日报 王珂 郝迎灿等】检察机关多措并举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时间:2021-03-10 13:45:00  作者:  新闻来源:人民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人民日报】黑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高继明代表——依法保护黑土地

    

  黑龙江省检察院检察长高继明代表

  依法保护黑土地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黑土地保护工程。东北的黑土高产丰产,也面临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

  当前,黑龙江在保护黑土地上承担双重任务,一方面是做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一方面是保护好黑土地。平衡好粮食安全与黑土地保护性利用,关键是用好用足国家制定的保护政策。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支持,加大科技投入,坚持依法保护、科学保护。作为检察机关,要积极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整治违法乱建、乱占耕地等破坏黑土地的违法行为,为保护黑土地贡献检察力量。

  【人民日报】黑龙江提起黑土地资源保护公益诉讼56件 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本报哈尔滨11月30日电 (记者郝迎灿)“今年收成好,估算着每亩能收2000块钱。”农民孙金面带喜色,对前来“回头看”的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凌轩说。

  2018年6月,鸡西市检察院在开展公益诉讼调查时接到群众举报,鸡东县东海镇兴隆村稻田灌溉用水受到污染,185亩稻田濒临绝产。随后,鸡西市检察院向相关行政部门制发了检察建议,督促其关停污染企业,清除污染物,补偿受灾农户。

  黑土地又被称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开展对黑土地公益诉讼保护工作只是黑龙江省检察机关全面履行检察职能的一个缩影。今年5月,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专门出台《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保护黑土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意见》,要求依法惩治破坏黑土地资源犯罪,深入开展黑土地保护公益诉讼,加强涉黑土地保护民事、行政诉讼案件监督。

  “依法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检察机关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所在。”黑龙江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高继明说。

  据了解,从去年初至今年10月,黑龙江省检察机关共受理黑土地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1380件,立案1219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890件,提起公益诉讼56件。

  【黑龙江日报】公益诉讼,为黑土地保护“撑腰”

  看到曾经遭受垃圾“侵袭”的黑土地,在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后,通过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长出了金灿灿的稻谷,省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相关负责人感到很欣慰。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我省作为国家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对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公共资源如何治理,是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由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中国这项新型法律制度,为这道难题的解决贡献了中国智慧。从2017年至今,我省开展公益诉讼保护黑土地行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公益诉讼保护黑土工作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发挥着越来越深入、广泛的制度价值。

  “依法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助力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检察机关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所在。”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高继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

  监督不等于对立

  多方携手解难题

  刚接到兰西县检察院提起的公益诉讼时,兰西县农业局负责人的心里还觉得有些不是滋味:“刚开始,感觉公益诉讼工作就是检察机关的事情,对于行政部门可能成为被告感到压力很大”,但随着公益诉讼制度的逐渐开展,越来越多的行政部门对检察机关提起的公益诉讼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公益诉讼并不是检察机关找行政部门的“麻烦”,而是为了公共利益,提起诉讼后促进多个部门协作,共同完成对公共利益的保护,达到共赢的效果。

  兰西县检察机关巡查时发现,兰西县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畜禽粪便堆放场建在一般农田上,未做防渗防漏处理,存在对环境及土壤的污染问题。检察院便会同环保和畜牧部门,积极指导企业建立相关污染处置设施,完善环评手续,在多方共同的努力下,企业建设了粪便处理设施并达到环保标准。目前,企业获得收益,养殖粪便得到处理,环境和土壤也得到了保护,实现了多方共赢的效果。

  在佳木斯市检察院,对于一些因客观原因无法达成预计效果的公益诉讼案件,检察院都会召集相关部门召开“诉前圆桌会议”,让涉及到案件的政府各相关部门聚在一起,共同研究问题的解决办法,达到很好的效果。“公益诉讼的目的不是为了‘起诉’,而是通过公益诉讼促进问题的整改,检察院实现监督职责,但绝不是与政府各单位对立,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实现长久的发展。”佳木斯市检察院副检察长胡淑梅对记者说。

  科技手段助力

  监控保护一片净土

  鱼翔浅底,白鸥展翅。位于虎林市的珍宝岛湿地,神秘的自然美景让人感觉到人间的岁月静好,这样的静谧里,有8个全景式摄像头在监控和保护着这一片净土。原来,为保护乌苏里江水域及珍宝岛湿地的生态环境,虎林市检察院将生态环境检察室设立在乌苏里江畔,通过镜头在大屏幕上实时关注保护区各处湿地的情况。

  “以往办案若怀疑某地水质有问题,还需要拿到行政机关实验室进行检测,现在省检察院为我们配备了生化实验室和快速检验箱,检察院就可以直接对水、食品和药品等进行初步检测,简化了很多中间环节。”据佳木斯市东风区检察院检察长肖阳介绍,这些年他们的装备是“鸟枪换炮”,10个基层检察院有6个都配备了无人机进行取证,工作人员无法进入的江河湖地区,无人机可以360度无死角的进行拍照,极大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取证工作。

  “科技”手段助力黑土地保护公益诉讼,在我省检察系统“遍地开花”:富锦市检察院与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等有关30家行政机关对接联网,建成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实现司法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深度融合,同时开启“公益诉讼+无人机”办案模式。我省检察系统还专门成立黑土地和粮食安全办案技术中心,与有关科技公司建立长效技术协作,委托开发多种公益损害检测取证工具,为黑土地保护增加了科技力量。

  通过办理一个案件

  推动整个区域治理

  公益诉讼制度源于国外,但大部分国家只设置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检察机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无论是从制度规定还是司法实践,我国都是首创。

  2019年3月,建三江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2016年11月份,被告林某某从孙某(合同名为孙某某)手中购买位于勤得利农场50队“堵口坝”750亩水稻地使用权。次年2月24日,林某某与黑龙江省勤得利农场签订此750亩地承包合同,其在未获得相关部门批准的情况下,将该地块中间分布的六处林地毁坏并开垦成耕地用于种植水稻。

  森林资源具有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释放氧气、改善环境的功能。林某某毁林开垦,改变土地用途用于种植水稻,森林植被完全被破坏,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检察机关通过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在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请求法院依法判令其赔偿被毁坏林地植被恢复费用,该笔专项资金不仅为资源受损辖区的植被恢复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更是向社会敲响了警钟,起到警示作用,让更多人明白破坏环境、侵害公益的行为都必将受到法律制裁。

  “提起公益诉讼并不是法律监督追求的目标,根本目的还是通过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高继明一语道出了公益诉讼的初衷。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全省检察机关共计受理黑土地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892件,立案816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644件,提起公益诉讼54件。通过监督办案,整治违法乱建、乱占耕地、破坏利用耕地、高铁施工单位从耕地取土未恢复等破坏黑土地的违法行为,保护耕地491.25万亩。整治堆放、丢弃、遗散农业生产废弃物等污染黑土地的违法行为,积极督促收缴行政罚款642万元。整治违法采伐农田防护林、非法采砂等破坏黑土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督促行政机关补种耕地生态防护林502.5亩,违法行为人支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406万元。这些数字,彰显着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通过办理一个案件,推动整个区域治理,从而加快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进程,公益诉讼保护黑土地,依然任重道远。 记者:谭湘竹 (来源:黑龙江日报)

   【检察日报】多措并举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迈入法治化轨道 

  

  2021年9月26日,红兴隆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干警实地查看辖区内某煤矿塌陷地集成复垦区施工现场。赵志超 摄 

  在北纬44度的东北平原上,有一片被称为“黑土地”的神奇沃土,性状好,肥力高,平均厚度仅有30公分,每1公分的形成都需要200至400年。黑龙江是农业大省,更是黑土地大省,黑土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45.7%,其中典型黑土耕地面积占东北典型黑土耕地总面积的56.1%。全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的1/9,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

  为切实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维护国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2021年12月23日,黑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加快黑土地保护立法步伐  

  哈尔滨五常市被称为“中国优质稻米之乡”,凭借肥沃土地,生产出的“五常大米”闻名遐迩。然而,它的价值也让很多人动了“歪脑筋”。2021年3月,在该市沙河子镇一些不法分子打起了盗卖黑土的主意,损害当地农田生态系统及耕地种植条件。

  发现这一线索后,哈尔滨市检察院立刻指派刑事检察办案人员赶赴一线指导办案。经过对土壤快速检测分析,被盗挖的物质为泥炭土,是珍贵的矿产资源,也是五常大米生产的营养保障。为了保护黑土资源和“地方品牌”的营商基础,哈尔滨市检察院检察长王金力多次就案件办理、泥炭土资源保护提出重要指导意见。

  该案经媒体报道后,也引起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黑龙江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常委会法工委主任时鹏远告诉记者,2021年5月23日,黑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胡昌升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组成立法工作专班,就黑土地保护利用立法工作进行研究,以“决定+条例”的方式加快立法步伐。经省委同意,将《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增列为省人大常委会2021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的年内审议立法项目。

  为确保立法质量和效率,黑龙江省人大农林委、常委会法工委提前介入,与省司法厅、省农业农村厅、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协同推进法规起草工作,向省直有关部门和十三个市(地)人大常委会(工委)征求意见。通过省人大常委会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组织召开立法座谈会、专家论证会,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省政府召开立法专题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并讨论通过《条例》(草案)。省人大常委会多次召开黑土地保护利用立法专题会议,研究、听取立法工作情况汇报,提出立法修改意见。

  “《条例》坚持问题导向,对全省黑土地的范围作出明确清晰的内涵定义,并与耕地保护条例有机衔接起来,体现了系统观念,为今后依法加强黑土地保护利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法治保障。”时鹏远说。

  办理全国首例“轮作休耕”案  

  近年来,由于长期过度开垦,种养失衡,造成黑龙江省三江、松嫩平原中东部玉米连作土壤养分偏耗大,土壤有机质普遍下降,耕作层不优,犁底层变厚;大小兴安岭和东部浅山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松嫩平原西部风蚀严重、干旱,土壤沙化、肥力低;三江、松嫩平原中南部土壤酸化加剧,养分低,井灌区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另一方面,黑土地保护工作也面临数量、质量和生态安全的多重挑战,黑土地利用过程中由于重用轻养的问题比较突出,造成黑土地“变少、变薄、变硬”。与此同时,在保护工作中还存在对违法行为发现、处理不及时,群众对黑土地保护意识还有待提高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时鹏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黑土地形成需要日积月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也非朝夕之功,必须妥善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护。

  2021年5月,红兴隆人民检察院在开展黑土地公益保护法律监督专项工作中,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排查发现辖区一处本该轮作休耕提升肥力的黑土地上种满了农作物。

  同年6月21日,在听取红兴隆人民检察院汇报后,黑龙江省检察院农垦分院(简称农垦分院)将此案提级办理,充分发挥两级院一体化办案优势,抽调骨干力量组成工作专班调查取证。查明2018年某农场居民张某志600亩耕地未按政策休耕,却领取了国家休耕补贴资金的事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业部 财政部关于做好2018年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通知》等规定,各级政府引导因地制宜轮作休耕,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当地农业农村局作为县域轮作休耕的监督管理行政机关,对该农场违规向张某志轮作休耕专项补贴资金30万元的行为,未依法监管也未进行相关行政处罚,存在怠于履职的情形,造成国有财产流失,损害了国家利益。

  2021年6月24日,农垦分院邀请黑龙江省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和法学专家对案件焦点问题举行公开听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听证会后,检察机关与当地农业农村局等相关单位召开行政公益诉讼诉前圆桌磋商会,并达成共识,签署了会议纪要。涉事单位迅速研究制定整改措施,30万元休耕补贴资金被及时追回。

  据农垦分院第六检察部副主任许久磊介绍,该案为全国首例轮作休耕公益诉讼案件,为此农垦分院向立法起草专班提出构建黑土耕地轮作休耕法律制度,并且将黑土地保护利用检察公益诉讼明确写入《条例》的立法建议,被采纳吸收。

  许久磊说,本起案件的案值虽然不大,但检察机关在办理过程中受到了很多启示,总结了不少经验,特别是与省农科院遥感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将在办理涉及黑土地保护等案件中长期提供卫星遥感信息技术支持。

  黑土地保护迈入法治轨道 

  黑土地的依法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从黑土地保护利用实践看,为解决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中的“单打独斗”和“各自为战”情况,必须建立和强化黑土地长效保护机制,构建严格规范的责任体系,用刚性的制度约束,扎实做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

  黑龙江早在2016年就制定了《黑龙江省耕地保护条例》,对黑土耕地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但黑土地除耕地外还广泛分布在林地、草原、湿地、河湖泊等范围内。相关规定分散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的法律法规当中,且没有直接的有关黑土地的上位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职能交叉、法律责任不明确等问题。

  2021年5月,佳木斯市汤原县检察院在开展“黑土地保护”专项行动中,向社区、村屯网格员广泛征集案件线索。该院检察长陈旭告诉记者,专项行动中共有72名网格员向检察网格联络员反映农药包装废弃物造成的环境危害等农村面源污染线索23条,盗采盗伐林木损害生态环境线索3条。经核查后,共督促整治侵占集体土地违章建筑1474平方米,恢复被毁耕地、林地、草原、湿地等合计45亩,督促整改畜禽养殖户污染问题65家,规范农药经销商违规行为165家,推动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

  黑土地形成需要日积月累,黑土地保护与利用也非朝夕之功。必须妥善处理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更好地保护。时鹏远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条例》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会同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通过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实施田长制、林长制和河湖长制时,应当明确和落实黑土地保护责任,实施田长制应当按照行政区划和属地管理的原则,设置省、市、县、乡、村和网格、户七级田长;农业生产经营者应当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提升耕地质量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养护措施,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耕地。

  《条例》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黑土地保护利用情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协助组织实施黑土地保护工作;村民委员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对黑土地保护利用情况实施巡查,配合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

  黑土地保护利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记者注意到,《条例》进一步夯实了主体责任,增强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保护责任与奖惩激励机制相挂钩,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黑土地保护激励机制,通过实施项目、保护试点和发放补贴资金等扶持政策,提高黑土地所有权人、承包权人、经营权人和有关管理单位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未尽到黑土地保护责任的,可以不予发放相关补贴资金;对于未尽到耕地保护责任的,可以将相关补贴资金交由有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用于耕地保护支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同时,为调动组织和个人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强化黑土地保护力度,《条例》进一步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在黑土地保护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今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条例》共8章68条,分为总则、保护利用规划、保护与修复、建设与利用、监测与评价、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突出针对性和权威性,标志着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迈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本报记者崔东凯 张冲)(来源:法治日报)

  【东北网】龙江“检察蓝”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东北网11月6日讯(记者 佘雨桐)日前,记者跟随采访团先后走访了佳木斯、鸡西、农垦等地检察院,深入了解黑龙江检察机关保护黑土地保障粮食安全的工作举措和工作成果。

  

  检察官对修复后的稻田进行“回头看”。

  据了解,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全省检察机关共计受理黑土地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892件,立案816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644件,提起公益诉讼54件。通过监督办案,整治破坏黑土地的违法行为,保护耕地491.25万亩;整治污染黑土地的违法行为,积极督促收缴行政罚款642万元;整治破坏黑土地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督促行政机关补种耕地生态防护林502.5亩,违法行为人支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406万元。这些数字,彰显着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被污染的稻田

   佳木斯:打击乱采乱挖突出修复受损生态环境

  非法采砂会加剧河水对河岸、河堤的冲刷,导致河岸崩塌,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两年以来,佳木斯市检察机关持续开展整治松花江佳木斯城区段非法采砂公益诉讼专项行动,共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4件,在打击非法采砂刑事犯罪的同时,追偿生态损害赔偿金用于修复受损生态环境。东风区检察院依法对闫某甲、闫某乙非法采砂案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法院支持了检察机关全部诉讼请求,已成功追缴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406万元,被告人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登报道歉。

  富锦市检察院在对去年办理的“两山”非法开采矿石和非法占用农用地“案件回头看”走访调查中发现,行政机关作出的8件行政罚款决定未实际真正履行,导致受损土地资源无法得到有效修复。为此,富锦市检察院逐件梳理每一起行政处罚案件,对制止资源环境破坏情况、处罚违法情况、执法单位履职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向相关部门发出了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依法收缴行政罚款。行政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立即按照要求依法定程序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收缴340万元罚款用于恢复被毁黑土地的生态环境。

  两年来,佳木斯市检察机关坚持以办案为中心,以专项监督活动为载体,以解决公益受损问题为关键,聚焦我市黑土地保护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两年多来,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黑土地保护领域行政诉前程序案件270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23件。通过办案,共收缴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金406万,清理农村生活垃圾680吨,整治违法占用耕地建筑5030平方米,整改65家畜禽养殖户污染问题,规范218家农药经销商违规行为,清理2处倾倒垃圾污染农业灌溉渠水问题,督促收缴行政罚款340万元。

  鸡西:7份检察建议督促关停排污企业修复受污染土地

  2018年5月,鸡东县东海镇兴隆村的185亩稻田出现稻苗死亡的情况,稻田内有厚厚的一层煤泥,严重污染了稻田。鸡西市检察院了解此事后,立即与鸡东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部门成立专案组开展调查。调查发现,稻田的污染源来自上游的4家洗煤厂,当年9月12日,鸡东县检察院向有关执法部门制发检察建议7件,督促行政机关责令对污染企业进行关停,限期采取治理措施,消除稻田水质污染、修复受污染土地。在检察机关的持续督办下,受污染的所有农田土壤得到恢复,4家洗煤企业违法占用的140余亩农用地复耕方案获县政府通过,确保农户正常春耕。

  受害农户孙金对记者说,“当初发生的这个事儿我先找的洗煤厂,洗煤厂不管,让我愿意哪告哪告。我们村儿当时185亩稻田受灾,我家18亩地插了5回苗,每回插完不到3天就死了,一颗都没活。后来检察院8月末进入办理该案件后,我们9月末就得到了补偿款。洗煤厂彻底拆除,污染源头消除了,通过检察院的协调镇政府把我们稻田里的煤泥全给清了,还建了3个蓄水池,买了两个抽水泵,解决了我们取水灌溉的问题。让我们在2019年能够顺利地春耕,保障了我们农民的切身利益。如果没有检察机关管这个事,我们这个事啥时间能解决都不一定,都有可能解决不了,要是没有检察院这个事想都别想……还有十来天就该收地了,今年的收成应该比去年还要好,估算着每亩收成能有2000多块。”手指着眼前这片金灿灿的稻田,农民孙金面带喜色地对记者说。

   农垦:重拳打击涉农犯罪维护粮食安全

  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期间,马某等三人为获取高额利润,从省外购买散装种子,灌入收购的正品玉米种子包装袋内,其中价值165万余万元的假冒注册商标种子被种子经销商卖给种植户种植。该案是典型的仿冒正品玉米种子售卖的案件,既侵犯了企业的注册商标权益,又对本地区玉米种业造成了安全隐患。

  2020年3月9日,宝泉岭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对马某、黄某等6人提起公诉。

  “北大荒”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安全至关重要。黑龙江省检察院农垦分院开展“检察蓝护卫中国饭碗”专项工作,打击涉农领域犯罪,强化监督职能。宝泉岭名山农场一处耕地被挖塘养鱼,占地1.06公顷,检察机关发现后,向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驻农垦总局国土资源局宝泉岭分局提出诉前检察建议,要求其履行监管职责,责令名山农场将养鱼塘恢复成耕地。

  “提起公益诉讼并不是法律监督追求的目标,根本目的还是通过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高继明一语道出了公益诉讼的初衷。截至目前,农垦检察机关共立案办理黑土地保护领域案件82件,其中非法占用、破坏农用地案件38件,土地污染案件29件,违法采伐等破坏黑土地生态系统案件15件,督促恢复被非法占用农用地2426亩,追偿生态修复金116.57万元,建立生态修复基地4处。(来源:东北网)

  【检察日报】黑龙江农垦:助推国家休耕补贴政策落到实处

  正义网讯(记者韩兵 通讯员张弛 孙法博)“检察机关保护黑土地注重系统治理,今天的听证会开到了基层,处理结果兼顾了国家休耕补贴资金保护与农场职工权益保障!”近日,黑龙江省人大代表倪慧龙在参加黑土地轮作休耕公益诉讼检察听证会后说。

  “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人们曾这样形容肥沃的东北黑土地。但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土地肥力透支日趋严重,黑土层逐年变薄,急需休养生息。2016年以来,我国开始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今年,黑龙江省检察院部署开展了黑土地公益保护法律监督专项工作。

  黑龙江省检察院农垦分院在开展专项工作中了解到,2018年初,某农场种植户张某的600亩休耕地被他人强行种植水稻,年底张某领取了30万元休耕补贴款。为方便基层群众旁听,农垦分院将听证会设在基层检察室,邀请省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和高校行政法学专家等4人担任听证员,并组织当地农垦公司、农场职工群众旁听。

  “休耕地被他人强行耕种是否还应发放国家补贴?农垦政府职能剥离移交属地政府后,负有轮作休耕监督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是哪些?如何保障国家轮作休耕补贴资金安全?”听证会围绕这些核心问题展开。

  经过公开听证,听证员达成一致意见,认为30万元休耕补贴款不应向张某发放,应予以追缴。会后第二天,相关部门便收回了违法发放的休耕补贴款。

  他人强行耕种造成农场职工承包经营损失如何挽回?检察官充分听取张某诉求,就救济方式、赔偿范围、证据收集等提供咨询意见,在尊重其意愿基础上,支持其提起民事侵权损害赔偿之诉,维护合法权益。

  结合司法办案中遇到的问题,农垦分院向立法机构提出《关于建立黑土耕地轮作休耕法律制度的立法建议》,推动完善黑土地保护利用地方条例,促进黑土耕地保护系统治理。(来源:检察日报)

  【人民网】公益诉讼为“盾” 龙江“检察蓝”护卫黑土地大粮仓

  黑土是地球上最珍贵的土壤资源,作为“中华大粮仓”和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黑龙江省,保护黑土地既是利在千秋,更是责无旁贷。黑龙江省检察机关在黑土地保护中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依法履职尽责,为保护黑土地贡献智慧和力量,用“检察蓝”守护“中华大粮仓”。 

  人性化办案 注重生态补偿和长远效果 

  来到虎林市珍宝岛汇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有着“浓郁”味道的牛粪处理区域里,两个蓝色的“集装箱”正在轰鸣。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这两个大箱子看着不起眼,这可是我花了800万元从德国购进的最先进的牛粪处理设备,牛粪经过这两个大箱子,就可以做到‘干湿分离’,再进行发酵,就变成了绿色无公害的粪肥。”

  

  虎林市珍宝岛汇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牛粪处理区域里,牛粪干湿分离设备正在工作。杨雪楠 摄 

  在拥有五千余头存栏奶牛的虎林市珍宝岛汇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每日产出的牛粪数量惊人,公司负责人表示,在上这批设备之前,厂里的牛粪都是直接堆放在厂区内晾晒,但由于厂子规模大,地势又偏低,周围的农民担心堆积的牛粪被雨水冲刷,导致外溢,污染周围的农田。接到群众举报后,虎林市检察院立即进行实地走访并启动办案程序,会同当地环保和畜牧部门多次前往该厂与负责人会面,最终确定了整改方案。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珍宝岛汇源公司初步搭建了干湿分离车间,已近饱和的氧化塘完成清运工作,改造养殖场雨水收集管网,新建地下粪污输送管道,减少粪污在运输过程中对场区造成的污染,有效防止了粪污与雨水混合后污染周围农田。

  

  虎林市珍宝岛汇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内,经过干湿分离的牛粪正在进行堆肥发酵,将变成绿色肥料。杨雪楠 摄 

  “别看这笔整改的费用数额不小,但对于我来说,受益和回报却是长远的。”该厂负责人表示:“首先从根源上解决了粪污外溢的隐患,这也是帮我们厂解决了最大的安全隐患。这批机器处理过的牛粪用来垫床,不但减少了异味,还减少了牛生病的几率。更重要的是,用处理过的牛粪堆肥,再投入到青储饲料基地,可以完全替代化肥,这是生产高端有机牛奶的前提条件。”负责人表示,公司已经在筹备有机奶品的建厂工作了,“对于这个处理结果,我们是非常认可的。” 

  人性化办案,人性化执法,更注重长效机制,是黑龙江省检察机关对待黑土地公益诉讼案件的态度。只有形成长效机制,才能杜绝“一阵风”,真正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达到办理一案,整治一片,维持长远的效果。 

  建三江垦区因地处祖国东端,又被称为“最早迎接太阳的垦区”。在建三江青龙山农场,有70亩林地被附近采石场的经营者破坏。因为土壤被破坏,森林和植被已经无法原址恢复。2019年10月,建三江检察院向建三江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判决被告人赔偿植被恢复费近40万元人民币,现已全部赔偿完毕并用于该地区生态修复。 

  坚持把“恢复性”司法理念落实在办案效果上。在严厉打击破坏黑土地生态环境和资源违法犯罪的同时,黑龙江省检察机关对于受损生态环境未得到及时修复的,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通过责令补植复绿、追偿生态损害赔偿金等方式,有效恢复受损生态环境,避免出现以往“人坐刑期满,荒山依旧在”的情况。 

  硬件升级 无人机+快检仪器增加科技力量 

  黑龙江省是我国绿色食品基地,想要保护黑土地不受污染,就要快速做出是否存在污染的判断。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快速确定水和土壤是否污染,曾经一度成为了基层检察官办案的“瓶颈”。 

  “以往办案若怀疑某地水质有问题,需要取样带回,到行政机关指定的检测机构进行检测,还需要填各种申请,这一来一回至少一周的时间。”佳木斯市东风区检察院检察长肖阳表示。“现在省检察院为我们配备了生化实验室和快速检验箱,基层检察院就可以直接对水、食品和药品等进行快速检测,立刻就能出结果,我们可以依据这些结果第一时间判断出水样和土样是否存在污染,需要走检察程序的时候再到正规检测中心去检测。这些快速检测设备让我们办案效率提高了许多。” 

  据了解,佳木斯市检察院已经为10个基层院全部配置了移动式快检办案箱,能够对食品药品、水质等生化指标进行初期鉴定,提高了公益诉讼办案的快速反应能力。黑龙江省检察系统还专门成立了黑土地和粮食安全办案技术中心,与有关科技公司建立长效技术协作,为黑土地保护增加了科技力量。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丰富,若是单纯靠人力去巡视发现线索,显然是不现实的,跟踪整改进展靠人力更是难达效果。为此,佳木斯市检察院为5个基层检察院配备了无人机。利用无人机的精准定位、全景扫描、动态跟踪等科技优势,提升调查取证的时效性。 

  在“硬件”升级的同时,“软件”也在更新,富锦市检察院与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等30家行政机关对接联网,建成了公益诉讼与行政执法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实现司法监督与行政执法的深度融合。 

  多部门协同形成长效机制 检察建议落地生效 

  华夏东极天蓝水碧,生态粮都富锦沃野千里。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佳木斯富锦市,因丰富的黑土资源和广袤湿地滋养,有着生态粮都的美誉。近年来,退耕还湿、保护湿地资源也成为富锦市检察院公益诉讼保护黑土地的着力点。 

  为了让多部门形成合力,富锦市检察院牵头与多家行政执法部门签订了《关于开展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联合监督管理保护的实施意见》。意见不但细化了检察机关发挥湿地公益保护的职能作用,更是约定了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在信息通报、案件线索移送、办理、湿地保护法律宣传等方面如何协同协作。

  

  海伦市农村内设置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桶,并组织专人定期回收,集中处理。杨雪楠 摄 

  绥化海伦市是农业大市,根据相关部门统计,2020年该市种植大豆270余万亩,水稻79.9万亩,玉米86.5万亩,但随之产生了300万瓶(袋)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如果全部直接丢弃到地里或者水源附近,300万瓶的残液大约是3吨农药。而且含高分子树脂塑料包装袋可在土壤中残留数百年。”海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吴全伟说:“直接丢弃农药包装,将严重影响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

  

  海伦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行动,并在村内设置农药包装废弃物集中回收点。杨雪楠 摄 

  2019年,海伦市检察院将农村面源污染专项检察监督作为开展黑土地保护工作的着力点,组建工作专班,经过前期调查取证后,积极与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沟通,充分了解农村面源污染产生的原因和乡镇解决面源污染问题面临的困难,在取得各方共识的基础上,再发出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各方履行监管职责。 

  “我们的工作目的是形成长效监管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使检察建议落地生效,而不是一发了之。目前,我们通过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对全市范围内的农村面源污染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治,效果非常明显。”海伦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宏伟表示。 

  政策铺路强力推动 “检察蓝”全力护卫“大粮仓” 

  在耕地保护领域,黑龙江省检察机关组织的黑土地资源公益保护监督活动在全国率先开展,并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全省检察机关共计受理黑土地资源保护公益诉讼案件线索892件,立案816件,制发诉前检察建议644件,提起公益诉讼54件。 

  一个个案件落地见效,形成强力的长效机制,背后是一系列的政策支持推动,《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保护黑土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实施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公益保护专项监督活动的实施方案》相继出台,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全省检察机关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公益保护专项监督活动。 

  “依法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助力保障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检察机关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履行法律监督的职责所在。”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高继明表示。 

  主动服务,履职尽责,黑龙江省检察系统通过找准检察工作护地、护农、护粮的切入点、着力点和关键点,为推动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强省战略,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刘蕊]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