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讯(记者戴佳 见习记者赵晓明)12月12日,由检察日报社正义网和泰山检察信息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第20场新时代数字检察沙龙通过线上方式举办。浙江省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胡东林表示,数字检察为检察机关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他分享了浙江数字检察的经验和做法。
胡东林介绍说,近年来,浙江检察机关深入探索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法律监督模式,实现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标志性成果,也形成了一些可复制的经验。
以浙江省绍兴柯桥办理的“纺织品花型著作权保护案”为例,“检察机关搭建低代码监督模型,通过大数据分析绍兴法院五年16万份裁判文书,筛选出纺织花型著作权纠纷案件2916件,发现其中由同一律所律师代理的就达1393件,占总数的近一半,大部分系同一版权代理公司委托,深查后挖出了一个专门捏造侵权事实,以专业虚假诉讼、借“维权”敛财的黑灰产业链。”胡东林详细介绍了大数据模型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胡东林表示,运用该模型和绍兴柯桥经验,已向杭州、海宁、义乌等专业市场所在地检察院交办一批涉著作权虚假诉讼监督线索,在全省更宽广层面推动实现对恶意诉讼的协同治理。
浙江检察机关是如何推进数字检察建设,全面推进法律监督模式变革的?胡东林表示,首先要坚持把数字检察作为驱动新时代法律监督解题破局的关键一招。
“包括知识产权检察在内的法律监督工作,还存在停留于案卷审查的动能不足、停留于单一职能的碎片化、停留于办案本身的深层次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难题,胡东林以浙江最早探索的虚假诉讼数字办案为例,提出了破局之道。
他表示,通过梳理规则,建立模型,对海量民事裁判文书数据的归集研判,检察机关发现了大量涉套路贷虚假诉讼线索,最终查办虚假诉讼案件2861件,涉案数额12亿余元。这个模型逐步拓展运用于企业破产、司法调解和仲裁司法确认、“空壳公司”治理、医保基金诈骗等众多领域的大数据法律监督,实现“办一案、牵一串、治一片”的监督成效。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