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网讯(记者戴佳 见习记者赵晓明)12月12日,以“大数据赋能知识产权保护及检察业务工作”为主题的第20场新时代数字检察沙龙通过线上方式举办,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军分享了苏州检察机关探索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的经验和做法。
“一年来我们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工作三年规划》,统筹建立30多个大数据监督模型,推动公益诉讼聚焦公租房租赁管理、‘散乱污’企业整治等领域立案98件,针对虚假劳资债权和一般债权特点建立规则模型……”李军介绍了自去年10月开展探索以来取得的成果。
在400多天的探索中,苏州检察机关是如何做的?李军表示,首先必须明确数据赋能的目标方向,让法律监督“蓝图”实起来。“围绕‘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厘清苏州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近、中、远期目标,我们制定了三年规划,开展大数据法律监督既有了全景蓝图,又有了施工图、时间表,更汇聚了上上下下的强烈共识。”他说道。
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数据哪里来?李军表示,这就需要持续完善数据共享机制。“数据是监督的基座、底盘,但拔除‘数据烟囱’也是当前最大的难题。”为此,他表示,苏州检察机关不断完善法律监督工作“府检联动”模式,主动加强与其他机关部门协作,积极拓展数据落地、接口对接、个案协查等多种方式,常态化推进数据资源获取,实现跨层级、跨网系的信息资源实时共享交换。
手中有了海量数据,用得好才是“硬道理”。李军表示,为深化数据应用实践,苏州检察机关运用深度学习等前沿技术强化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的手段,开发了大数据法律监督平台,从数据中发现执法司法不公不严不廉等监督线索,从个别、偶发、被动监督转变为全面、系统、主动监督。
“对当下的检察机关来说,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亟待健全机制、人才、资金等支持体系,同时需要强化抓落实的韧劲,小步快走、齐心探索。”李军表示,苏州已建立两级院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市院一线指挥部作用,形成各基层院全方位参与、全链条介入、全业务覆盖的一体化工作格局。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