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中华网
事件回放
2015年1月16日下午,青年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病逝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当晚,《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这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台流传。文章对姚贝娜临终前记者们焦急地挤在病房外等待消息的行为表示不满,把记者们比作1994年获得普利策奖的摄影作品《饥饿的苏丹》中盯着小女孩的秃鹫,写道:“姚贝娜走了,记者还未散去,他们如同苏丹的那只秃鹫,盘旋寻找,永不落下。”
很快,一篇名为《每人都有15分钟站上道德高地骂记者》的文章也被广泛转发,此文对《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进行了驳斥,指出记者们等在姚贝娜病房前是突发新闻记者的工作写照。文章提问:“如果姚贝娜病逝时,全国媒体都静默呢,都回避呢,这对她才公平吗?目前见报的稿子,有很多泼脏水的吗?难道让记者们都散去,统一发新华社通稿吗?”
1月17日凌晨,《姚贝娜遗体疑被拍 经纪人爆粗怒斥不良媒体》一文再次点燃网友对媒体的“差评”。文中说《深圳晚报》的三名记者疑似乔装成医务人员,在姚贝娜的主治医生的带领下潜入太平间拍照,此举引发姚贝娜家人和华谊公司工作人员的不满,随后,姚贝娜的经纪人连发两条微博指责《深圳晚报》,疑似证实了爆料为真。9点16分,新浪微博大V@释不归发布微博,点出了进入太平间的三名记者的名字,描述当时的场面十分混乱。这条微博被转发两万多次。12点15分,另一新浪微博大V@破破的桥发微博指出@释不归的微博“添油加醋”,有舆论引导之嫌。16时35分,华谊公司发出官方微博,称他们正在收集各种相关证据和资料,将在第一时间提交给深圳市委及市委宣传部,一旦查实,要求对《深圳晚报》相关负责人及相关医生进行严肃处理。
1月18日凌晨,《深圳晚报》官方微博发表声明,针对“记者扮医务人员进太平间拍姚贝娜遗体”事件进行了回应,称记者确曾进入临时手术室拍摄眼角膜手术过程。当亲属表示拍照不妥时,记者当即删除了所有照片,此举获得姚父谅解。对此给亲属、歌迷和网友造成的困扰和不安,表示诚挚歉意!
事件影响
姚贝娜之死引发了媒体报道明星死亡的伦理之争,也引发了社会公众与媒体人如何相互理解的思考。围绕这一事件,新闻业界和学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记者守候在病房前,是一种敬业精神的体现,也是在履行记者的职责;未经允许进入太平间拍摄死者照片,则突破了新闻报道职业道德的底线,是对死者的不尊重。这件事让媒体更清楚地意识到了新闻报道的底线,媒体的报道应当是追求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不应为了追求新闻轰动效应而违背报道伦理。同时也提醒社会公众,要对记者这个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记者的付出也需尊重。
各方观点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何镇飚:此次事件只是部分记者行为失范,不要过分抨击媒体。我们的新闻引起公众争议,恰恰不是因为新闻太多了,而是因为新闻专业主义太少了。新闻避免二次伤害和新闻的独立自由并不矛盾。产生矛盾的是新闻专业主义匮乏,而新闻专业主义首先是伦理。
——2015年1月17日澎湃新闻网
《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把记者或媒体比作“秃鹫”的说法,其实并不妥当。1994年,黑人摄影师凯文·卡特拍摄的作品《饥饿的苏丹》,这幅颇具震撼力的照片获得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但是巨大的荣誉和批评同时而来,人们质疑摄影记者,为什么不去帮帮那个小女孩?这个事往往作为批评记者只顾抢新闻,丧失了人性的典型案例。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会。凯文在拍好照片后,赶走了秃鹫。将错就错的比喻,很可能将记者这个职业、这个群体“污名化”。
——2015年1月18日搜狐网
检察日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编辑张立:医生见多了生老病死,在死亡面前,医生要做的是握稳手术刀,保持冷静。记者在死亡面前也要保持冷静,要做的是握稳手中的笔,准确报道眼前的一切。不能说医生冷静就是冷血,所以也不能说记者冷静就是冷血,都是职责使然。
——2015年1月17日人民网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