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金狮
人物速写
董金狮,陕西大荔人。西北大学客座教授、北京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自称“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中国环保第一人”的董金狮,2014年5月21日,因涉嫌敲诈勒索罪,被江苏省常州市公安局钟楼分局刑事拘留。6月27日,经常州市钟楼区检察院批准,董金狮被执行逮捕。
2015年3月24日,常州市钟楼区检察院依法以涉嫌敲诈勒索罪对董金狮等人向常州市钟楼区法院提起公诉。起诉书认为,董金狮于2009年8月至2014年5月期间,指使被告人侯剑锋、邢联中、张金禄等人利用“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名义,先后在北京、江苏、河北、广东等地,以举报、曝光企业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或者质量不合格产品等相威胁,迫使相关企业交纳“咨询服务费”和“保证金”。一些企业为了不被举报、曝光,被迫按照董金狮的要求交纳费用共计653万余元。董金狮等人还于2009年9月至2010年上半年期间,先后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以上述手段,迫使相关企业交纳“回收处置费”和“保证金”,又收得77万元。
董金狮是国内著名的“万金油”专家。公开资料显示,他的社会头衔有50个之多;12年来,接受媒体采访超过4000次。他曾对发泡餐具、勾兑饮品问题、散装油安全知识、工业盐问题、转基因知识等诸多问题发表观点。
实际上,董金狮的言行在数年前就曾引发行业内众多专家的反对。2010年8月2日,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对董金狮在一次性快餐具等食品容器卫生安全问题方面制造虚假理论的行为进行了揭露。
而董金狮任职的“国际食品包装协会”也被媒体曝出有“野鸡协会”之嫌,该协会既不是在民政部注册的民间社团,也不是在工商总局注册的企业,而是于2008年在香港注册的一家社团机构。
10月12日,董金狮涉嫌敲诈勒索一案在常州市钟楼区法院开庭审理。
事件影响
董金狮有“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超过50个头衔,“研究范围”也涵盖发泡餐具、方便面等多个领域。据调查,所谓“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在国内连基本的注册身份都没有。如此说来,董金狮的头衔不过是忽悠公众的噱头,其观点的真实性也存疑。
一个健康的食品市场,离不开监督的力量。在监督体系中,既包括来自主管部门的监督,也包括来自社会公众的监督。而在社会公众的监督中,专家学者由于其拥有的专业知识,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而董金狮的案件让我们看到,不仅来自监管部门的监督有所不足,而且来自专家学者的监督也不一定全然正确,须仔细甄别。
各方观点
媒体评论员王军荣:冒牌专家组建假协会招摇撞骗并不奇怪。不正常的是,对于这么一个“野鸡协会”,对于这么一个冒牌专家,为何就不能“发现”得早一点?这充分暴露出食品监管的漏洞。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使得董金狮能够敲诈勒索高达600万元。董金狮被抓了,并不代表着冒牌专家消失了,就像“假神医”一样,一个倒下了,接着又会冒出一片。最为关键的是,能够从制度上堵住漏洞,既要让冒牌食品专家无处可骗,又要让那些企图通过冒牌食品专家蒙混过关的无良企业无法得逞。如此,食品安全才更有保障。
——2015年7月2日《北京晨报》
媒体评论员侯坤:曾几何时,董金狮依靠食品打假声名鹊起,孰料成于斯也败于斯,走到最后却因食品敲诈勒索案沦为被告人。董金狮人生角色的180度大转弯确实令人唏嘘。但必须要清楚的是,抓捕这名昔日的所谓“食品安全与环保卫士”,不是法律禁止打假,而是告诫人们食品打假不能逾越法治边界。当前,董金狮案正在审理当中,详细案情尚未披露,不过可以断定的是,董金狮如此打假必然越界了。期望打假人能以此为戒,守住法律底线,这既是为了食品安全,也是为了自身安全。
——2015年7月2日《法制日报》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