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2016年>>201601>>全国检察长会议>>2015检察工作回顾

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

时间:2016-01-22 13:44:00  作者:  新闻来源:中国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内容分解

  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意见

  最大限度凝聚各方面共识

  正义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戴佳)经过近两年改革试点,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检察系统内外部意见,今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意见。

  最高检今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并通报了有关情况。

  最高检新闻发言人肖玮介绍,2013年11月15日,最高检印发《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改革试点方案》,在7个省的17个检察院开展检察官办案责任制试点。2014年6月,中央政法委部署在7个省市开展“完善司法责任制、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制度、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四项改革试点工作。最高检将这两个方面的试点工作统筹起来予以推进。试点地方检察院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特别是在检察机关的办案组织形式、检察官权力清单、司法责任划分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

  据介绍,最高检全面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及时启动了检察机关司法责任制改革文件的制定工作。《意见》起草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检察系统内部,最高检两次征求全国检察机关意见,一次听取省级检察长的意见,召开地方三级检察院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举办大检察官研讨班进行专题研讨,同时个别征求部分检察业务专家的意见。

  据了解,在听取检察系统外部意见过程中,除书面征求意见外,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亲自主持座谈会,当面听取了中央政法单位、全国人大内司委、法工委、中国法学会、全国律协等单位的意见建议,并分3次征求了20多位法学专家学者的意见。曹建明等最高检领导先后到6个省市调研司法责任制改革。最高检对这些意见建议进行逐条研究,对一些重大问题深入论证,对改革文件反复修改,最终形成《意见》。

  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明确

  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

  正义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戴佳)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明确了“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的总目标。

  最高人民检察院今天公布的《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目标:健全司法办案组织,科学界定内部司法办案权限,完善司法办案责任体系,构建公正高效的检察权运行机制和公平合理的司法责任认定、追究机制,做到谁办案谁负责、谁决定谁负责。

  《意见》还规定了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基本原则,即坚持遵循司法规律,符合检察职业特点;坚持突出检察官办案主体地位与加强监督制约相结合;坚持权责明晰,权责相当;坚持主观过错与客观行为相一致,责任与处罚相适应。

  检察官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七项办案事项须检察官亲自承担

  正义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戴佳)今天公布的《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规定,检察官必须在司法一线办案,并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意见》强调,推行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实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落实检察官员额制。检察官必须在司法一线办案,并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担任院领导职务的检察官办案要达到一定数量,业务部门负责人须由检察官担任。

  《意见》规定,检察官承办案件,依法应当讯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至少亲自讯问一次。检察官应当亲自承担7项办案事项,即询问关键证人和对诉讼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其他诉讼参与人;对重大案件组织现场勘验、检查,组织实施搜查,组织实施查封、扣押物证、书证,决定进行鉴定;组织收集、调取、审核证据;主持公开审查、宣布处理决定;代表检察机关当面提出监督意见;出席法庭;其他应当由检察官亲自承担的事项。

  健全检察机关办案组织

  实行独任检察官或检察官办案组

  正义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戴佳)检察机关将实行独任检察官和检察官办案组两种办案组织形式。

  《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规定,健全检察机关办案组织形式,在实行检察人员分类管理、落实检察官员额制的基础上,根据履行职能需要、案件类型及复杂难易程度,实行独任检察官或检察官办案组的办案组织形式。

  《意见》明确了独任检察官承办案件,配备必要的检察辅助人员。检察官办案组由两名以上检察官组成,配备必要的检察辅助人员,检察官办案组可以相对固定设置,也可以根据司法办案需要临时组成,办案组负责人为主任检察官。主任检察官作为办案组负责人承担案件的组织、指挥、协调以及对办案组成员的管理等工作,在职权范围内对办案事项作出处理决定或提出处理意见,其他检察官在主任检察官的组织、指挥下从事具体的办案活动。

  《意见》对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职务犯罪侦查、诉讼监督等三类检察业务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运行机制。审查逮捕、审查起诉案件,检察官(主任检察官)对检察长(副检察长)负责,在职权范围内对办案事项作出决定;职务犯罪侦查案件,决定初查、立案、侦查终结等事项,由检察官(主任检察官)提出意见,经职务犯罪侦查部门负责人审核后报检察长(副检察长)决定;诉讼监督案件,检察官(主任检察官)对检察长(副检察长)负责,在职权范围内对办案事项作出决定,以人民检察院名义提出纠正违法意见、检察建议、终结审查、不支持监督申请或提出(提请)抗诉的,由检察长(副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决定。

  明晰各类检察人员职权

  检察长应履行十项职责

  正义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戴佳)《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明晰了各类检察人员职权,明确检察长应履行十项职责。

  《意见》从五个方面明晰了各类检察人员的职责权限:一是完善了检察长职责,明确了检察长对案件的处理决定权和行政管理职能。二是原则规定检察官依照法律规定和检察长委托履行职责,同时,要求省级检察院结合本地实际,根据检察业务类别、办案组织形式,制定辖区内各级检察院检察官权力清单。三是界定主任检察官除履行检察官职责外,作为办案组负责人还负责办案组承办案件的组织、指挥、协调以及对办案组成员的管理工作。四是明确业务部门负责人应当作为检察官在司法一线办案,同时,规范了业务部门负责人的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五是明确了检察官助理在检察官指导下办理案件的职责。

  《意见》明确规定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应履行十项职责:

  决定是否逮捕或是否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

  决定是否起诉;

  决定是否提出抗诉、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意见或提请抗诉,决定终结审查、不支持监督申请;

  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决定立案、不立案、撤销案件以及复议、复核、复查;

  对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决定采取强制措施,决定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重要侦查措施;

  决定将案件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主持检察委员会会议;

  决定检察人员的回避;

  主持检察官考评委员会对检察官进行考评;

  组织研究检察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法律规定应当由检察长履行的其他职责。

  《意见》还规定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受检察长委托,可以履行检察长的相关职责。

  检委会运行机制实行五项改革

  检察官可向检委会请求讨论案件

  正义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戴佳)最高人民检察院今天公布的《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针对检委会运行机制提出五项改革措施,检察官可以就承办的案件提出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的请求。

  《意见》强调健全检察委员会运行机制,提高检察委员会工作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发挥检察委员会对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的决策、指导和监督功能。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的案件,主要是本院办理的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涉及国家安全、外交、社会稳定的案件,下一级检察院提请复议的案件。

  《意见》围绕检察委员会工作机制中与司法责任制相关的内容,提出了以下五项改革措施:一是规范了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具体案件的范围,划分与检察官、检察长在司法办案中的界限。二是明确了检察委员会由检察长、副检察长、专职委员和部分资深检察员组成,强化了检察委员会委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三是赋予检察官可以就所承办案件提出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的请求权,完善了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的程序。四是完善了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的机制,提高了案件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五是提出了建立健全检察委员会决策咨询机制等改革措施。

  《意见》规定,检察委员会由检察长、副检察长、专职委员和部分资深检察员组成。检察官可以就承办的案件提出提请检察委员会讨论的请求,依程序报检察长决定。检察委员会对案件进行表决前,应当进行充分讨论。表决实行主持人末位表态制。检察委员会会议由专门人员如实记录,并按照规定存档备查。

  《意见》要求,完善检察委员会决策咨询机制。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业研究小组等检察委员会决策辅助机构。检察委员会讨论案件,可以邀请有关专家到场发表咨询意见。

  健全检察管理监督制约机制

  检察官办案信息将全程留痕

  正义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戴佳)检察官办案将实现办案信息网上录入、办案流程网上管理、办案活动网上监督,案件办结后进行质量评查。

  今天公布的《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强调健全检察管理与监督机制,要求司法办案工作应当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上运行,实现办案信息网上录入、办案流程网上管理、办案活动网上监督。检察长(分管副检察长)和业务部门负责人对办案工作审核、审批,应当在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上进行。

  《意见》要求,检察机关案件管理部门对司法办案工作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全面记录办案流程信息,全程、同步、动态监督办案活动,对办结后的案件质量进行评查。

  《意见》指出,当事人举报投诉检察官违法办案,律师申诉、控告检察官阻碍其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或有迹象表明检察官违法办案的,检察长可以要求检察官报告办案情况。检察长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更换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并将相关情况记录在案。

  《意见》要求,建立以履职情况、办案数量、办案质效、司法技能、外部评价等为主要内容的检察官业绩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检察官任职和晋职晋级的重要依据。建立办案质量评价机制,以常规抽查、重点评查、专项评查等方式对办案质量进行专业评价,评价结果应当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意见》强调,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建立健全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平台、重要案件信息发布平台、法律文书公开平台、辩护与代理预约平台,推进新媒体公开平台建设。

  检察人员可被追究三类司法责任

  正义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戴佳)检察人员办案中有错案发生,依据情形可被追究三类司法责任。

  《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司法责任的类型和标准,并分别列举了各类司法责任的具体情形,以及免除司法责任的情形,增强了司法责任追究的可操作性。

  《意见》根据检察官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客观上是否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将司法责任分为故意违反法律法规责任、重大过失责任和监督管理责任三类。

  《意见》明确了检察人员在司法办案工作中,故意实施11种行为之一的,应当承担司法责任:

  包庇、放纵被举报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使无罪的人受到刑事追究的;

  毁灭、伪造、变造或隐匿证据的;刑讯逼供、暴力取证或以其他非法方法获取证据的;

  违反规定剥夺、限制当事人、证人人身自由的;

  违反规定限制诉讼参与人行使诉讼权利,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

  超越刑事案件管辖范围初查、立案的;

  非法搜查或损毁当事人财物的;违法违规查封、扣押、冻结、保管、处理涉案财物的;

  对已经决定给予刑事赔偿的案件拒不赔偿或拖延赔偿的;

  违法违规使用武器、警械的;

  其他违反诉讼程序或司法办案规定,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

  《意见》规定检察人员在司法办案工作中有重大过失,怠于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认定事实、适用法律出现重大错误,或案件被错误处理的;遗漏重要犯罪嫌疑人或重大罪行的;错误羁押或超期羁押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涉案人员自杀、自伤、行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串供、毁证、逃跑的;举报控告材料或其他案件材料、扣押财物遗失、严重损毁的;举报控告材料内容或其他案件秘密泄露的;其他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等8类后果之一的,应当承担司法责任。

  《意见》强调,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检察人员因故意或重大过失怠于行使或不当行使监督管理权,导致司法办案工作出现严重错误的,应当承担相应的司法责任。

  《意见》指出,司法办案工作中虽有错案发生,但检察人员履行职责中尽到必要注意义务,没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不承担司法责任。检察人员在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适用、办案程序、文书制作以及司法作风等方面不符合法律和有关规定,但不影响案件结论的正确性和效力的,属司法瑕疵,依照相关纪律规定处理。

  完善司法责任追究程序

  确认发生冤假错案等情形启动问责机制

  正义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戴佳)今天公布的《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完善了司法责任追究程序,检察人员承办的案件确认发生冤假错案等情形一律启动问责机制。

  《意见》通过科学划分司法责任,使办案的检察官对自己的办案行为负责,作出案件处理决定的检察官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把司法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并从司法责任的发现途径、调查核实程序、责任追究程序、追责方式、终身追责等几个方面完善了司法责任的认定和追究机制。

  《意见》规定,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构受理对检察人员在司法办案工作中违纪违法行为和司法过错行为的检举控告,并进行调查核实,对检察人员承办的案件发生被告人被宣告无罪,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确认发生冤假错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跑或死亡、伤残等情形的,一律启动问责机制,核查是否存在应予追究司法责任的情形。

  《意见》要求,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构经调查后认为应当追究检察官故意违反法律法规责任或重大过失责任的,应当报请检察长决定后,移送省、自治区、直辖市检察官惩戒委员会审议,及时向惩戒委员会通报当事检察官的故意违反法律法规或重大过失事实及拟处理建议、依据,并就其故意违反法律法规或重大过失承担举证责任。当事检察官有权进行陈述、辩解、申请复议,检察官惩戒委员会根据查明的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无责、免责或给予惩戒处分的建议,检察人员不服处理决定的,有权提出申诉。

  《意见》明确了应当承担司法责任的人员将面临的三种追责方式。应当给予停职、延期晋升、调离司法办案工作岗位以及免职、责令辞职、辞退等处理的,由组织人事部门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和程序办理;应当给予纪律处分的,由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和程序办理;涉嫌犯罪的,由检察机关纪检监察机构将犯罪线索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责任编辑:刘彬]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