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影视中心>>政策法规

如何看待广电总局“禁韩令”

时间:2016-08-05 08:42:00  作者:  新闻来源:网易新闻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有关广电总局“禁韩令”的消息,经媒体多方求证,业内人士这样认为:广电总局确有意向针对韩国艺人在华演艺活动进行限制,但准确来说应为“调控”。

  是“禁止”还是“调控”,从语义上来看,两个词有很大区别。但对于熟悉广电总局语境的人来说,也非常容易理解,“调控”的意思,可以视为“部分禁止”“灵活伸缩”。部分禁止也是禁止,因此,将此次广电总局面向韩星的“调控”,称之为“禁韩令”也说得通。

  对于这次“禁韩令”,中国网民是普遍持有赞同态度的,也有网民认为“管得太多”。韩国则有网民表示“以牙还牙”,最好韩国也禁止中方艺人。

  不管怎样,各地卫视与影视制作机构,已经受到了“禁韩令”的影响,电视台主动停播韩剧,综艺节目不考虑再用韩国艺人,正在拍摄过程中的影视作品起用韩星的,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拍,没开拍的,干脆就断了起用韩星的想法。

  从中韩文化交流的层面看,“禁韩令”无疑起到了很大的降温作用。从产业的层面看,中韩娱乐产业都会遭受损失。

  中国娱乐产业的损失是,因“禁韩令”暂停播出或制作、中途更换艺人,会增加成本,带来利润风险,增加了产品赔钱的可能性。

  韩国娱乐产业的损失是,减少了艺人与娱乐产品对中国的输出,导致依赖这方面业务的公司与个人业绩下降。

  “禁韩令”属于“不可抵抗风险”,摊上了这个风险,无奈与叹息是没有用的,不妨用乐观一点的心态去看待。要看到它的调控程度,是有一些自由空间的。比如,已经通过审批的韩星演唱会,将会如期正常举行;已经播出的韩剧,在大多数电视台依旧照常播出;由韩星主演的影视作品,还有不少在正常拍摄……

  可以这样认为,“禁韩令”对业态的影响,在现实层面上只是波及到,真正产生大影响,还需要未来一两年时间才能看到效果,希望那个时候,中国的娱乐产业,已经真正避开了起用韩星带来的风险。

  这次“禁韩令”,让中国娱乐产业有点儿措手不及,但由此也给内地市场提了醒,促使从业者反思问题。

  一是本土造星能力的不足:对于中国如此巨大的娱乐市场,本土明星的数量与质量,一直都难以令消费者感到满意,继而把视线投向相邻的韩国明星,中国娱乐企业起用韩星,归根结底是要省掉打造本土明星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把韩星直接拿过来变现。

  二是对潮流的盲目跟随。“韩流”在中国畅行多年,虽有短暂低潮,但很快会卷土重来,这表明本土娱乐市场,给“韩流”留下的空间太大,也表明我们并未产出足够多的高质量娱乐产品,来抵御引进产品的侵袭。

  表面上看,是中国市场给予了韩国明星与产品的赚钱机会,但事实上是,我们的娱乐产业也需要这些韩星与韩国娱乐产品来补充不足。

  “禁韩令”可能是暂时的,但一个巨大市场的发展却是长远的。

  近来,业界对于国产影视作品的低质与重复的批评日益强烈,有更多人意识到,高票房与高收视率所对应的娱乐产品,可以列为佳作的并不多,许多产品是依赖概念炒作、市场热情而堆高的。

  “禁韩令”虽然是面向韩国的一项调控措施,但因此暴露出来的本土市场上的问题,也进一步被发现。与其抱怨“禁韩令”所带来的不稳定性,不如把目光放长远,在人才培养与储备、产品质量的把控与提升方面多做文章。毕竟在市场上,“禁韩令”不是最大的风险,有了人才和佳作,才能抵御有可能发生的这样那样的风险。

[责任编辑:yszx]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