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日月其迈,与时偕行。2022年2月19日,2022年北京市检察长会议召开,会议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最高检各项工作要求,总结2021年工作,部署2022年任务。一年来,全市检察机关把咬定加强法律监督工作的“过河”任务不放松,突出检察工作的主线、主题、主攻方向,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实践,聚焦2022年北京市检察长会的各项工作部署,深化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检察工作的实践,统筹“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与“推进检察高质量发展”,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在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结构要素功能,取得了扎实成绩。
时至岁末,更当奋进。京检在线聚焦2022年北京市检察长会工作部署,挖掘全市检察机关贯彻落实举措和实践成效,特开设“北京检察这一年”专栏,推出系列专题报道,以期进一步总结经验,盘点成绩,开启新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市委实施意见,认真落实全国检察机关数字检察工作会议部署,北京检察机关坚持“三首”标准定位,以实施大数据赋能检察战略为切口,推动提升法律监督效能和检察工作绩效。
一、推动大数据赋能检察从创意走向深入实践
全市检察机关坚持以数字思维的理念变革指导数字检察实践创新。

图为北京市检察院党组理论学习中?组以检察?数据战略赋能新时代法律监督为题组织专题(扩?)学习会
一是坚持完善大数据战略实施的领导机制。市院党组把实施大数据赋能检察战略作为以“数字革命”驱动首都检察高质量发展必须倚重的一项标志性重要工作加以推进。谋划全局,首批确定今年25项法律监督数据模型建用重点任务清单,建立常态化申报机制构建起“25+N”工作格局。截至今年11月30日,全市检察机关建用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75个,正在运行54个,覆盖“四大检察”和主要业务领域,共发现线索超3万件、监督立案4800余件。
图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举行合作签约仪式暨检察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座谈会
二是持续夯实大数据赋能的基石。全市检察机关强化“数据”是数字检察重要基石的意识,持续做大做强法律监督“数据池”。一方面以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为依托强化内部既有办案数据共享利用;另一方面全力攻坚外部数据互联互通,对接北京市大数据平台,实现与政法单位、行政单位的数据共享。应用“公益诉讼智能线索发现分析研判平台”,利用55.6万条网络公开数据助力公益诉讼。已获取12345民生服务热线322万余条数据,通过分析精准开展30余项“小专项”监督。

图为邀请最高检领导参加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试用座谈会
三是重点突破大数据模型的建设应用。以业务逻辑、业务规则、数据算法为核心的模型是链接数据与检察工作效能的桥梁。持续在大数据模型“建用并举”上布局落子,重点突破关键模型形成示范引领效应。依据北京实际,逐步发展构建了“天上卫星看、地上轨迹验”特色的成品油涉税和“黑自流”安全生产两个法律监督模型。通过分析运油车卫星定位轨迹,利用卫星遥感地图设定电子围栏,结合运单数据,针对加油站综合测算年度进油量,与同期申报税额对应的成品油销售量数据进行比对,较为精准地排查锁定加油站逃税线索,并结合实际从运单匹配、行车轨迹分析、卸油量计算、逃税税种类型确定、辅助办案操作指引、模型应用场景等不同维度对模型规则进行验证分析,完成6个大项、15个小项的规则调整和核心算法优化升级,基本实现了与完善税收监管的需要相适配。截至11月10日,成品油模型已对22亿条数据进行分析,移送涉嫌逃税线索138条、数据分析报告359份;各院涉税公益诉讼立案17件,116个加油站补缴税款、滞纳金共计1.458亿元。

图为北京市检察院张家贞副检察长到昌平区检察院调研成品油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专项工作
二、推动大数据赋能提升检察工作绩效取得显绩
全市检察机关坚持“大数据赋能检察的落脚点要体现为法律监督的能级提升或者法律监督效能‘质’的嬗变”目标导向,以监督办案的效能为衡量的标杆体现大数据“赋能”的要义和精髓。

图为北京市人民检察院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大标的额民商事案件审判专项监督及执行监督专项活动座谈交流会
一是数据赋能提升监督效能。通过大数据筛查、比对、碰撞,将看似偶然、平常的信息进行汇聚,实现从个别、偶发、被动、人力传统办案方式向全面、系统、主动、智能监督转变。创新虚假诉讼套取住房公积金法律监督模型,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合作,围绕公积金存取、裁判文书、银行账户等35万余项数据,筛查民间借贷、借款合同纠纷中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并申请司法确认裁定的、或者以民事调解书结案的案件中一原告告多被告现象,确定虚构借款事实再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方式划转公积金的虚假诉讼行为,目前已排查出691条线索,决定提出检察建议66件,积极推动涉案人员退还公积金590余万元。

图为北京市检察院张朝霞副检察长到门头沟区检察院调研成品油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试用专项工作
二是数据赋能提升治罪效能。面对新兴经济领域、数字信息领域等各类违法犯罪,首都检察官高擎大数据惩恶利器支撑新时代首都刑事检察高质量发展。如构建医保基金法律监督数据模型,从一条仅有2人涉案的模糊线索最后牵出共涉案63人的医保基金系列诈骗案,主要是利用多种数据对比还原个案犯罪事实,使用数据画像筛查收药人摸清医保诈骗黑灰产业链,通过异常数据统计合理认定犯罪数额。该模型目前已延伸出涉及多地的多条收药卖药诈骗条线,并将数据分析过程可视化、运用在庭审举证过程中,实现数据分析从“治罪”到“定罪”的成果转化。
三是数据赋能提升治理效能。在探索“个案办理—类案监督—系统治理”的数字检察发展之路上,努力发挥大数据赋能发现类案背后系统性、链条性治理漏洞的技术特质,助推溯源治理、系统治理。如公租房违规使用类案监督模型,着眼于公租房申请分配和使用的公开公平公正,利用公租房、不动产、水电使用、承租人、涉刑人员、涉行政处罚人员等各方面263416条数据比对碰撞,发现承租人在公租房内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公租房承租后涉嫌闲置、承租人不再符合配租条件、承租人在不符合申请条件的情况下承租等四种情况监督立案751件。如危险驾驶类案件大数据监督治理模型,通过在电子地图上精准标记危驾点位制作危驾治理图鉴,结合数据分析搭建法纪衔接机制,规范代驾平台管理,关注公共运输行业,开展源头治理。
下一步,北京市检察机关将锚定首都检察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发展目标,更进一步深化和丰富数字检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