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学法”新赛道 领航数字法治传播新范式
全国首个法治微短剧创作基地落户西北政法大学
正义网讯(通讯员崔梁凡 王洋)4月20日,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单位指导的中国传媒沙龙(第五期)“跟着微短剧来学法”暨创作计划评价与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陕西西安举行。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一级教授孙宪忠,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崔海教,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微短剧委员会会长阚平等百余名法学与传媒领域专家共聚西北政法大学,见证全国首个法治微短剧产学研平台的诞生。
西北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范九利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改进法治宣传教育”,在新媒体时代,微短剧正在成为普法宣传的重要工具。此次“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评价与创作基地的成立将构建起集法律知识、传播规律与创意实践于一体的法治微短剧创新平台,产出更多优质作品,让法律知识以更加生动、易懂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让法治理念润物无声地浸入人心。
法律不仅是文本,更是人民权利的载体。孙宪忠强调,微短剧能够以“小切口、快节奏、接地气”的叙事方式将民事领域的普法需求转化为生动案例,让公众在美好的情感体验中完成法治精神的启蒙和持续培育。他期待微短剧创作者们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情节、通俗易懂的语言、触手可及的媒介,把执政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法治思想贯彻进去,把人民群众对法的感情融入进去,让纸上的法律活起来、让精炼的法条丰盈起来,以文化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将法治精神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融入社会生活、融入经济发展。
崔海教提出构建普法新范式的“四维升级”路径。一是提升传播效能,依托算法推荐精准覆盖城乡用户群体,形成长效普法良性循环;二是创新内容表达,打破法条复读机模式,通过一案一策打造沉浸式普法场景;三是以技术赋能创作,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法律知识盲区,构建沉浸式互动式学法场景,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四是跨界协同共创,构建“法治+文艺+科技”生态,让普法内容精准触达、深度参与。
阚平认为,微短剧正以燎原之势重构内容传播生态,它不仅是娱乐载体,更是新时代普法教育的创新阵地。她期待与会嘉宾从共筑内容精品化标准、共谋产学研协作平台、共建法治微短剧专项评测体系三方面加强合作,携手打造有筋骨、有温度、有流量的法治微短剧,让每一个微短剧的故事都能成为一个法治种子,在亿万观众的心中生根发芽。
揭牌仪式。
开幕式上,范九利与阚平共同为“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评价与创作基地揭牌。随后,孙宪忠与范九利为西北政法大学“计算传播与数字社会治理陕西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揭牌,范九利与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院长孙江为西北政法大学数字社会治理研究院揭牌。该实验室及研究院将持续整合学校内外法学、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科学资源,探索AI剧本生成、虚拟庭审场景等技术应用,为普法宣传提供技术支撑。
揭牌仪式后,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让法治微短剧更好发挥普法效能”“用好微短剧,让普法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技术与创意如何赋能‘跟着微短剧去学法’”“主流媒体如何赋能‘跟着微短剧去学法’”等议题进行了4场学界与业界圆桌对话,共谋普法效能提升新路径。
据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创作计划于2024年8月启动,由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司法机关共同发起,旨在通过微短剧形式普及法律知识、提升全民法治素养。此次基地成立是西北政法大学探索以“学科融合、技术驱动”为核心的微短剧普法“西法大方案”的重要尝试。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