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装备频道>>资讯

另案处理跟踪监督让难题“一招解”

时间:2025-04-24 16:29:11  作者:高燕艳 李霞 吴逵 张锐  新闻来源:正义网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复用了你们研发的另案处理案件专项监督模型后,长期以来‘另案处理’变‘另案不理’的难题终于得以解决。”3月18日,广东省汕头市检察院检察官黄婷婷在向东莞市检察院反馈模型使用情况时欣喜地说道。

很长一段时间,东莞市检察院对另案处理人员的跟踪监督是以个案方式开展,线索获取难、成案率低,一些案件久侦不结,另案处理人员长期在逃,监督效果有待提升。随着办案经验的不断积累,该院办案检察官产生了“将另案处理人员信息与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相结合,自动提取数据、自动比对线索”的想法,另案处理案件专项监督模型应运而生。

该模型通过检索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起诉书中的“另案”“在逃”字样,自动生成另案处理人员身份信息清单,经过核实比对碰撞,发现疑似线索时即弹出“疑似归案”窗口,提示承办人进行处理。2024年,东莞市检察机关运用该模型共发现另案处理人员线索600余条,成案14件。

“自监督模型在全省上线后,自动抓取的另案处理人员身份信息比对范围不再局限于本地案件,而是进一步扩大到全省范围,实现了跨地区追诉。”该院数字检察工作办公室主任叶鹏翔介绍说。今年初,系统提示在东莞本地抓取的一条另案处理人员数据“敖某”与惠州市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盗窃案件犯罪嫌疑人身份证号码相同,且敖某另案处理的犯罪事实仍未被司法机关处理。该院迅速将案件线索移交公安机关,成功追诉了敖某遗漏的犯罪事实。经在全省检察机关推广,该模型汇聚了广东省各地检察院另案处理人员信息数据3.2万余条,经比对筛查发现另案处理案件监督线索1576条,各地检察院通过复用该模型成案60余件。

据悉,该模型除对个案进行智能跟踪外,还能通过自动筛选结构化数据,延伸到对类案进行跟进监督。通过对“追逃时间”进行智能设置,针对已办理网上追逃但超过两年仍未归案的,可以筛选出未归案人员的追逃时间,快速生成该类型案件台账,提示检察官催办。与此同时,该模型还可以对司法人员渎职风险进行预警,针对案发后超过一年仍在逃且未采取网上追逃措施的,同样可以通过自动筛选并生成台账,作为可能存在侦查渎职情形的案件线索,提示检察官及时开展监督。

目前,东莞市检察机关根据该模型提示线索,已跟踪确认归案86人,针对侦查机关“另案不理”“降格处理”等违法情形共制发《侦查活动监督通知书》14份、《案件催办函》15份,督促侦查机关对23名另案处理人员开展网上追逃。

“该模型克服了以往监督碎片化的问题,为承办人开展个案监督提供了数据支撑,可以较好地实现检察机关对另案处理人员以及相关侦查活动的法律监督,防止压案不查、有罪不究等情况。”东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丁春波说道。

目前,该模型已上架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被最高检确定为数字刑检重点迭代升级模型之一。

[责任编辑:黄汐]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