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服务做在前 应用“订单”接踵来
武汉江汉:原创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实现破圈出省
3月24日刚上班,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检察院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部副主任王冰寒就收到了来自山东省宁阳县检察院的“订单”,希望得到该院协助采集数据更新线索。自年初该院自主研发的违规注销工商登记及致司法、执法不当法律监督模型在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推广活动中获“模型推广优胜提名检察院”后,更多关注随之而来,仅3月份就有20余家基层院主动问询。
研发模型的引子源于两年前。2022年11月,该院在开展“农民工欠薪专项监督”工作时,王冰寒利用企查查对中国裁判文书网中本辖区行政非诉执行案件被执行人进行摸排,发现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某劳务公司在行政处罚尚未履行完毕的情况下,竟然注销了。
通过系统排查,检察官察觉这种“钻空子”行为并非个例:不少企业利用行政机关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隐瞒尚有行政处罚未履行完毕、员工工资及其他债务未支付的事实,提供虚假材料,恶意、违规注销企业工商登记,以逃避法院强制执行。
但执行案件成千上万,传统人工逐案核查方式效率低下,想要在扩大办案规模的同时有效提升监督质效,办案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具备自动化、智能化分析优势的大数据技术。
在该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局副局长肖阳的指导下,王冰寒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办案流程,将监督原理转化为清晰的数据逻辑,再利用企查查、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等公开数据库,自主研发出违规注销工商登记及致司法、执法不当法律监督模型。之后,团队成员以模型验数据、以数据找疑点、以疑点查问题进行反复测试,在省、市检察院技术部门的指导下,持续攻克技术难题、优化模型架构。
“该模型利用互联网开放数据库获取法院执行案号、终结本次执行信息、注销工商登记时间节点等数据,通过企业注销的时间节点与相关法律文书中关键时间节点的比对,初步判断案件中可能存在的民事、行政、社会治理类监督线索。”据该院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部主任李琳介绍,该模型逻辑规则清晰、应用操作简单,有效解决了基层院“依职权发现线索难”的痛点问题,一上线就广受民行检察业务部门的欢迎,并在2024年1月举办的湖北省检察机关智能化建设项目和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获评“十佳模型”。
同年3月初,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管理平台上线。研发团队根据模型平台上架要求对该模型结构再度进行调整优化,于5月底正式上架。
精心打造的数字模型如何才能在更多场景下发挥功效,成了研发团队新的挑战。
“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在异地的运行,需要数据支撑,必须拉近数据与检察人员之间的距离。”研发团队发扬“愚公精神”,将攻关重点放在主动做好数据服务、降低使用门槛方面。该院在多方支持下,利用多种技术扩展数据获取渠道,自主开发Python数据文件比较、批量规范化命名、数据库处理等小程序,成功实现将全国3000余个县市违规注销企业执行案件数据分别采集至本地,根据平台数据规则统一日期格式、合并排重后,梳理出执行案件数据23万件、执行案件终本数据19万件、失信被执行人数据11万件,结合4.5万企业工商数据在模型平台运行后,生成超1万条案件线索、覆盖1569个地区的数据成果。各地检察机关在实际应用模型后即可获得上述数据,经过模型碰撞便可直接生成线索移交各自院民行检察部门办案。
前期数据服务做到位,各地检察院的应用热情也高涨。研发团队在及时跟进解答模型疑问的同时,还紧贴用户需求配套提供多个检察建议模板。2024年9月,模型团队再次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创新性地实现了部分案件的自动研判和检察建议自动撰写。“通过引入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模型能够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智能生成检察建议初稿,检察官只需进行少量的修改和补充,即可完成高质量的检察建议。”李琳解释道。
除了智能辅助办案,“售后服务”还体现在个案办理上。团队业务成员积极参与应用院的疑难案件讨论,协助应用院精准把握案件的关键问题,明确监督方向和重点,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高质效办成。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