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区检察院检察长胡献春(中)与干警讨论案情
迈进安徽省亳州市检察院,立时会被精心设计、合理布局、内容丰富的机关“三项文化”(和谐文化、廉政文化、激励文化)长廊所吸引。一块块奖牌、一座座奖杯、一幅幅记录亳州检察历程的图片,会把亳州检察业绩永远“定格”在参观者的脑海里。“让人开眼,开脑,开窍,开心。”亳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李伟实地参观了文化长廊后赞不绝口。
三项文化出品牌
检察文化是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亳州市检察院领导班子深深懂得文化立院、文化建院、文化强院的重要性,从2000年建院至今,一直在探索和践行着“文化育检、文化兴检、文化塑检、文化强检”的工作思路,一年一个主题,年年都有新亮点。
2007年,经该院检察长陶芳德倡议,该院在全市检察机关广泛开展践行了“六个一等”实践活动,积极营建和谐的工作、生活、人际和文化氛围。如今,“姿态上低人一等、能力上高人一等、作风上强人一等、享受上慢人一等、奉献上多人一等、冲突上让人一等”的文化理念,已成为全体检察干警自觉的行为标准。“‘六个一等’是工作高标准、严要求的体现,是检察干警为人、处事、工作的高境界。”上级巡回检查指导组对该院践行“六个一等”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常想现在之福、常思贪欲之害、常念法纪之威”。2008年,亳州市检察机关以此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常想、常思、常念,已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检察干警执法办案中互警、互励、自警、自省的座右铭。一些检察干警在廉政文化建设心得交流时深有感触地说,“三常”使他们对检察职业道德的深刻内涵理解得更深。
2009年,结合创先争优活动,亳州市检察院党组又明确提出,着力打造以创先争优为主题的激励文化,让“想干事者有舞台,干成事者有地位”,同时把2009年确定为“三项文化建设”推进年,深入推进和谐、廉政、激励文化。“三项文化”自此成为亳州最耀眼的检察品牌。
文化推进载体实又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是思想的实践。如何充分发挥“三项文化”作用?如何把“三项文化建设”抓好?亳州市检察院党组对此很清醒,只有把三项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队伍建设、业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融入具体的工作实践,才有强大的生命力。于是,“三项文化建设”推进年、制度建设推进年、规范化建设推进年和纪律作风建设推进年等一系列活动次第展开。
为加强检察队伍建设,亳州市检察院先后推出“四大工程”:打造干警能力工程,深入开展学政治、学制度、学法律、学业务、学技能“五学”活动,不时举办业务培训、业务论坛、专家讲座,促使干警时时学习、终生学习;打造干警个人魅力工程,倡导“六个一等”,强化办公、办案中的“帮、办、劝”工作理念,鼓励干警努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举办写和谐、画和谐、讲和谐、演和谐、评和谐的书法作品比赛、和谐知识讲座、和谐文化演出,评选和谐处室、和谐积极分子,干警在和谐氛围中提升了能力,提高了魅力;打造干警廉洁工程,向社会作出“公正廉洁执法十项承诺”,强化检务督察,建立绩效考评机制,组织干警听廉政党课、观廉政展览、看警示录像、写廉政格言、赛廉政知识、演廉政作品,进一步推进了公正廉洁执法;打造干警创先争优工程,通过开展业务评比、技能竞赛等活动,为干警提供了更多展示和成长的平台,特别是近年来该院发挥用人杠杆作用,在职务晋升、领导职级配备方面,向特别优秀的部门负责人和工作实绩突出的干警给予倾斜,2009年以来,亳州市检察院已有10余位年轻优秀的干警进入了中层以上领导岗位。
检察工作能不能争先进位,是检验检察文化“软实力”的标准之一。亳州市检察机关在“检察为民、检察利民、检察护民、检察便民”工作方针指导下,工作创新亮点不断:实行“帮、办、劝”三字工作法、营建和谐信访文化;建立涉检信访陪同代理制度和关爱、帮扶农村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工作机制;设立全市检察机关乡镇便民服务点、延伸检察便民触角;出台自侦案件总结复审、批捕起诉案件扩大合议制度;建立执法办案纪检监察部门全程跟踪机制;实行“网上党组民主生活会”;实行两级检察院双向报告(汇报)制度;建立干警绩效档案和部门业务奖惩措施,实行信访案件月通报和一票否决机制……
“软”文化锻造出硬实力
多年的“三项文化”建设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亳州市检察机关一批又一批年轻干警在检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成才,检察业务建设及机关其他建设取得了不俗业绩。
2008年和2009年,在安徽省检察机关业务工作综合考评中,亳州市检察院连续两年夺得第一名。此外,该院还连续两年被授予安徽省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称号,连续五届被评为亳州市文明单位。2010年3月,亳州市检察院当之无愧地摘取了安徽省检察机关“文化建设示范院”桂冠。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