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主管 检察日报社主办
 
首页>>旧专题频道>>检察专题>>检察日报创刊20周年>>重庆

重庆沙坪坝:关于重建的那些记忆

时间:2011-09-05 11:10:00  作者:刘祖林  新闻来源:检察日报

评论投稿 打印 转发 复制链接  |  |  字号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重庆市沙坪坝区检察院于1978年拉开了恢复重建的帷幕。  

  刚重建的时候,已经被废弃多年的检察院旧址,显得格外荒凉。狭窄的办公小楼恰似旧时的乡公所,职工宿舍不过是几间窝棚。没有办公设备,发一把藤椅就表示你可以办公了。十来个人拥挤在一间屋子里,连转身都很困难。重庆的夏天温度本来就高,空气又不流通,室内犹如蒸笼,每个人进来不到一会儿就是一身汗。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听不到大家的怨言,干警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在“拨乱反正”时期,我院以出色的成绩完成了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1985年,我院获得了四川省先进检察院的光荣称号。 

  随着重建工作的继续推进,工作人员逐步增至60多人,需要打印的材料能堆起半尺高,但是当时全院只有一台老式打字机,有时一份材料要十来天才能打印出来。那时一层楼几个科室才只有一部电话,放在走廊上,想打电话的时候却经常有人在使用,就只好在各个楼层间来回跑,总要反复跑上几趟才能拿到电话。 

  我院那时位置较偏,一盏悬挂在黄桷树上的白炽灯是机关唯一的一盏路灯。昏黄的灯光投在一条通往大门的土路上,这是一条长约20米、坡度30多度、没有经过任何修整的斜坡路,是上下班唯一的路。不知有多少人在这条路上摔过跤,就连那辆老式吉普车也要冲几次才能开上去。虽然平整这条路只需要几百元,但直到重建几年后,我院才终于有了资金把这条路修成石梯路,结束了上下班“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 

  说到车,那辆老式吉普车是80年代初配到我院的。作为很长一段时间全院唯一的交通工具,它承担了押运、送信、办急案及跑长途等工作。干警们平时难得坐到一次车,如果谁一年之中能享受到一次用车,这趟经历总能被津津乐道大半年。外出办案时坐中巴或步行是常事。当时不少干警已是50岁出头,却仍旧顶着烈日、冒着寒风奔波在第一线,偌大个沙坪坝区的乡间小路、乱石河滩无不留下他们的身影。直到现在,有些乡村的老农都还记得当年的检察官,记得他们和蔼可亲而又坚定的声音,记得他们略显疲惫却始终笔直的背影。 

  那是凝刻着一个时代的背影。

[责任编辑:zywql]
电子报
北京正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严禁转载 Copyright © 2025 JCR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3018232号-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6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20355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0425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541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第181号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京零字第220018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702000076号
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642 3089